2008年7月4日 星期五

親愛的安德烈


書名:親愛的安德烈
作者:龍應台
出版:台灣天下文化
日期:2007年10月

近年紅遍台、港、澳,以至中國大陸的文化評論家龍應台最近出版了一部新書-《親愛的安德烈》。安德烈是龍應台的長子,是一個中德混血青年。當龍應台結束在台北那三年零三個月的官場生涯的時候,驀然驚覺安德烈已經不再是從前那個可以讓她擁抱、讓她牽手、讓她牽腸掛肚的小安安,長子已經是個會獨立思考,甚至有點憤世嫉俗的十八歲青年。龍應台感慨地說:“我走近他,他退後;我要跟他談天,他說,談甚麼?我企求地追問,他說,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龍應台忽然感到孩子變成了陌生人,兩人之間存在一道似乎沒法跨越的鴻溝,於是,為了打破母子二人的僵局,她們決定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寫一個專欄”,藉著公開的家書展開母子二人具深度的溝通。這部書總共收錄了母子共三十六封家書。

讀過三十六封家書,發覺原來母親龍應台一點也不像作家龍應台,一向冷靜睿智的她,在安德烈跟前,和天下母親沒有兩樣,都是無微不至,都是牽腸掛肚,甚至為了安德烈有點歇斯底里,無可理喻。就好像安德烈曾經在書信中談到“青春歲月,我們的生活信條就是俗語所說的,‘性、藥、搖滾樂’。”這句“性、藥、搖滾樂”足以令龍應台像瘋了一樣,立即電郵追問安德烈那句話是甚麼意思,直至安德烈表示那句話只不過是一個隱喻而已,她才放下心頭大石,舒了一口氣。

相反安德烈給人一份驚喜,他沒有當今青年的那份淺薄,從信中可以看得出他是個懂得思考的青年,甚至在一些議題上表現得很有深度。例如他就大膽地批評香港這個城市沒有文化,他所指的文化,“不是指戲劇、舞蹈、音樂演出、藝術展覽等等。”而是指“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生活情趣。”他以歐洲的例好說明問題,就好像“在徒區的街頭咖啡座和好朋友坐下來,喝一杯義大利咖啡,在一個暖暖的秋天午後,感覺風輕吹過房子與房子之間的窄巷。美好的並非只是那個地點,而是籠罩著那個地點的整個情調和氛圍,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的沈澱。”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代的生活架構裡,甚麼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你的工作是你覺得有意義的,你的工作不綁架你使你成為工作的俘虜,容許你去充分體驗生活,你就比較可能是快樂的。至於金錢和名聲,哪裡是快樂的核心元素呢?

我怕你變成畫長頸鹿的提摩,不是因為他沒錢沒名,而是因為他找不到意義。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三十六封家書,不單止成為龍應台和安德烈母子溝通的橋樑,更成為了廣大讀者親情的救贖。有位讀者握著龍應台的手說:“如果不是你的文章,我和我兒子會形同陌路,因為我們不知道怎麼和對方說話。”有位“做兒女的,跟父母無法溝通;雖然心中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沈默裡,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朋友,無論你是父母、抑或子女,這本好書都不能錯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