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5日 星期三

說走就走


書名:說走就走
作者:魯文學、蕭麗吉、魯適維
出版:台灣木馬文化
日期:2008年6月

台灣電影《練習曲》裡有句經典的對白:“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有位中年男人,叫做魯文學,接近50歲,忽然覺得工作很累,辭了職,然後想要做點特別的事情,便履行了跟他孩子的久承諾-徒步環島。這聽起來好像很荒謬,環島有很多方法,坐火車,騎自行車都可以,但為甚要徒步呢?尤其是在炎夏,太陽火毒,走路是否一種折磨?

父子兩人坐言起行,拿起台灣地圖仔細研究,計算出環島大概要走1,200公里,倘若每天能走24公里,大概45天便會完成。至於預算方便,由於爸爸掉了工作,沒有多餘的錢,於是他們計劃走到哪裡,便在當地的學校借宿,甚至是在撐起帳篷當作戶外野營。媽媽看到父子兩人忽發奇想,哭笑不得,但細心一想,一向嬌生慣養的孩子假如透過這次徒步之旅而吃些苦頭,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而負起責任,對他的成長或許會有很大的幫助,加上難得先生賦閒在家,跟孩子做點有意義的事,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決定。於是,父子兩人“說走便走”,背起一身專業的露營裝備,便從淡水出發,踏上他們那台灣環島之旅。

走路環島比起想像中要辛苦得多,這本來是孩子的選擇,真正實行起來,他居然沒有半句怨言。爸爸認為,這大概是與夫婦兩子的教育有關。爸媽自小就很少對孩子說:“不行,不可以。”更沒有“你應該做這個,或者做那個。”他們讓孩子接觸不同的事物,讓他感受當中的喜惡,讓他學懂選擇,讓他學懂為自己的選擇來負責任。一路走來,無論烈日當空,無論太陽火毒,無論疲不堪,無論體力透支,這個孩子都能夠默默地忍受過來,反而是做爸爸的,走不到幾天,腳就開始痛,又熱得中了暑,興起了“不如放棄”的念頭,不過,看著孩子那一臉的堅毅,就是不好意思開口。

父子兩人經歷了兩條可怕的道路,一條是“沒有路的阿伊蘭古道”,一條便是台東的無人石灘路。兩條路都難以掌握,無論是在像“侏儸紀”的古道,抑或是熱得人發昏的石灘路,都讓父子兩人感到絕望和恐懼。水快沒有了,前路茫茫,孩子不禁怕了起來,眼睛紅起來,但爸爸安慰他:“不用擔心,一定沒問題。”父親心底雖然也很徬徨,但是為了孩子,便下了決心,一定要帶孩子走出困境。他鼓勵孩子,“不要把氣力花在不相干的事情上,比如生氣、抱怨、失望,還有難過。要把力氣保存在自己的身體裡,感覺到它,保持自己的平靜。我們的力氣不會用完。”無論如何,這次寶貴的環島經驗,包括當中的一個接著一個的挑戰,對於孩子的成長一定有著正面的影響。

我的人生一直迷失於-在乎別人看法、看起來實際,但並不太能對自己交代的情況中。所以,我給維維相當大的自主性,讓他在自主作為的辯論中,去明白:“我是誰?我的人生是甚麼?”

有一天我看見,外表已是成人的自己內心有太多的缺角,明白自己內在是個缺乏愛的小孩。於是,我給維維大量大量沒有任何要求的愛,他不必用乖巧、懂事、成績、才藝來換取,也不必汲汲向我索要,不必用冷酷吸引我的注意,不必用壞脾氣要我無慰,不必裝可憐要我憐憫。所有我們相處的時間,我用大量的愛把他灌滿,讓他時時刻刻、分分秒秒處在滿滿的愛和溫暖中,支持著他在面對自己的困境時依然能夠安然自在。

想分享父子兩人環島的經歷,這本《說走就走》就不容錯過。順帶一提,爸爸的攝影技巧不錯,書本裡的照片拍得很好,圖文配的模式讓讀者很容易接受,閱讀起來不會枯燥無味,只有樂在其中而已。

香港潮語話齋


書名:香港潮語話齋
作者:彭志銘
出版社:香港次文化堂
出版日期:2008年7月

你知道甚麼是“潮語”嗎?可能我們每天都要講“潮語”,但就應該沒有人專門為“潮語”下個定義,總之講“潮語”才算“潮爆”,不講“潮語”就一定“(火羅)”,總之一班朋友聚會有誰不“吹水”,不“吹”的那一個就一定會給別人罵“Kai子”,不要說我“屈你機”,連我都講“潮語”你一定會“O曬嘴”。

今天做老師的,不識一、兩句“潮語”,必定給同學笑“Out”。但係,最令我感興趣的是,“潮語”有沒有學術的一面。香港有個很“出位”的社長,叫做彭志銘,專門研究次文化,“潮語”成為了他重點研究的對象,甚至認真到出版了一本叫做《香港潮語話齋》,以學術的角度去探討“潮語”。

彭志銘給“潮語”下了個定義,就是“潮流用語”。他認為“潮語”本身就是一個“潮語”。其實,潮流新語每個年代都有增生和發明,這是語言發展的金科玉律,“世事紛繁”,舊詞不敷應用,唯有用新語來補充。彭志銘指出,“語文,可反映文化質素”,這句話可圈可點。今天在港澳流行的“潮語”,“超乎實質應對,沒有文化包袱,只要夠激、搞野、有hea味,便好易上位,受年輕用家歡迎,成為潮人至愛”。有沒有文化質素,早就被年青人拋諸腦後,眼下的最重要的就是要夠“潮”。

不過,有時候你都不能不為“潮語”的“絕核”而“O曬嘴”。就以“O嘴”來說,表示“莫名其妙”、“愕然”、“驚訝”的意思,它沒有甚麼典故,人一看就明白,因為當你驚訝時的表情就會“目瞪口呆”,而所謂的“口呆”,嘴就像“O”字型,夠直接,符合“潮語”最基本原則。“潮語”中最難理解的是“屈機”,我們知道“屈機”即是“在強弱懸殊的競爭中,強的一方擺出的姿態或作出的舉動”,但為甚麼叫“屈機”呢?原來跟以前打“街頭霸王”有關,“因為遊戲機能顯示的畫面有限,當其中一方把對手逼到畫面一角最盡處,利用對手再無活動空間的漏洞,向其不斷出招,使他無力招架,死於連續的招式下,便是‘屈機’”,大家明白嗎?最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潮語”應該是個“hea”字,一個甚至連中文字都沒有的“潮語”,但是在彭志銘翻查典籍後,居然給他查到原來這是個古意,字寫作“艇仔邊一個也字”,有“斜行”、“斜倚”和“挑逗”的意思,廣東話就有一句“迆吓迆吓”,形容人行起路來左搖右擺,引申成慵懶,不務正業的意思。

世界事物急促變化、舊詞彙數量不能滿足於新世代,加上,互聯網將全球地域距離縮近,文化一體化擴張,那些用以表達和溝通之語文,怎不翻天覆地的來個革命性大變化呢?

新詞湧現,仍未明解、消失,及懂得運用,已被另一批後起之秀取代,這是現實,亦屬正常。詞語更生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及追不上。

大家想“潮”一下,買本《香港潮語話齋》“煲吓”,細讀之下,你便會發覺語言和文化其實是密不可分的。“潮語”雖然通俗,但人人都講,這就是文化。無論你承不承認,接不接受,認不認同,“潮語”已經成為了我們語言的一部分,成為了我們文化的一部分了。

極致之味


書名:極致之味
作者:葉怡蘭
出版社:台灣皇冠文化出版
出版日期:2008年9月

葉怡蘭是現今台灣最紅的飲食專家,貴為人氣網站“Yilan美食生活玩家”的站長。與香港的美食專家不同,怡蘭沒有滔滔的大肚腩,沒有蔡瀾的“食色性也”個性,更沒有阿蘇的那樣“口若懸河”,她擁有的是纖細健康的身軀,卻不經意地散發著高雅睿智的氣質,令人總覺得她的選擇必然是最具品味的。

葉怡蘭經常給朋友問安,因為她那徘徊在40公斤左右的身軀不能與她那美食家的頭銜對號入座。怡蘭寫這本書以前,都曾經檢討過原因,為甚麼自己那樣瘦?她得出的結論是:“怕甜、怕油膩、不吃零、不吃油炸物、極少喝市售罐裝飲料,也不喜歡太多的肉”。“尤其開始以吃為工作之後,身體對於食物的反應竟然一年年益發地敏感起來。只要是摻雜了過多調味料、化學添加物、以至品質或新鮮度有問題的食材,在吃的當時或吃過之後,多少都有些不適感,因而也越來越不願輕易入口”。所以,葉怡蘭的飲食宗旨是“清淡簡約、點到為止最好”,就連這本書所介紹的食物,都完全符合其個人風格,在“清淡簡約”中滲透著她那高尚的品味,既寫食材,又寫背後的文化,令全書讀起來更有深度。

全書共分兩大部分,包括了“食”和“飲”。在“食”的部分,她花了很長的篇幅來討論鹽。有關鹽的介紹,令人喜出望外,本來以為鹽這東西沒有甚麼特別,反正只是給菜餚添一點鹹味而已。鹽這東西原來很有學問,在巴黎專門有家商店是賣鹽,而且價格之高可謂匪夷所思。葉怡蘭買了一小瓶“鹽之花”,“據說已有兩千年古老歷史的這鹽,只在特定產地、特定時間,在風與太陽的合作下,方能於鹽田表面結晶成薄薄一層雪白透亮,產量極是珍貴稀少”,怡蘭說只要在質優的鮮嫩牛肉上撒下一丁點,“品嘗之際,於舌齒間微微察覺著的,星星點點的鹽粒鹽味鹽氣,整個滋味口感層次頓時都跟著躍動著立體起來”。至於“飲”的部分,麥士忌在葉怡蘭筆下最為動人,與村上春樹一樣,怡蘭最醉心的就是蘇格蘭“單一麥芽威士忌”。威士忌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從酒的香氣和口感中,你可以猜出它的產地的人文風貌,“地形和氣候較溫和的Lowland低地區,酒體也隨之顯得溫文柔美;Highland高地區地形多變,花香、果香、泥媒等多重氣息鼎足而立;地勢較平緩、氣候相對溫煦、地景地貌也更籠蔥秀美的Speyside區,則擁有著優雅細緻的質地。而長年暴烈海風吹襲、全島幾乎全為泥媒給悉數覆蓋了的Islay Island艾雷島與其他島嶼區,則多散發著濃烈的煙燻的海潮的既辛辣又辛涼的強烈脾性。”

這些年來,我在這裡頭,認識了知曉了懂得了瞭解了無數關於飲食的由來掌故身世本事,也經歷了體驗了無數味蕾的感官的覺知的震懾驚艷感動。

而此中所知所得所感所受種種,於我而言,也從來不僅就單只留存為美麗回憶而已,而是化為生命中生活中源源不絕的養分與動力。

在葉怡蘭的《極致之味》中,我們除了讀到有關食材的一切外,更重要的是讀到當中的深厚的文化底蘊。食不單為了裹腹,不單為了滿足動物性的飽足,更重要的是從食當中尋找出人類文明源遠流長所代代相傳的品味和智慧。想要食得更有品味的你,葉怡蘭這本書一定不會令你失望。

澳門風情水墨記憶


書名:澳門風情水墨記憶
作者:陳偉輝
出版社:亞正萬象製作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澳門水墨漫畫家亞正以其懷舊的筆觸,勾勒出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澳門小城的簡樸風貌。黎鷹先生指出,水墨漫畫“是以中國傳統的筆墨揮灑幽默,表現作者情感,偏重於藝術觀賞的一種中國民族技法”。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學大家豐子愷就擅長此道,諷喻時弊,抒發人情。亞正的水墨漫畫,既有詼諧有趣的漫意,又有傳統寫意畫的深刻內涵,更配合澳門小城獨有的文化風貌,構成了高雅與通俗、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的多元對比,深化了這門傳統藝術的內涵。

亞正每張水墨漫畫都配上一則短文,交代畫作的場景,更抒寫其童年往事。其文字風格與他的水墨漫畫同出一轍,都是以簡樸鮮練見長,寥寥數語,情味就自然流露出來。這令我想起了有次書展碰巧亞正即席示範,可謂大開眼界,只見他毛筆隨意幾揮,人物和風景就給勾勒出來。那次示範,讓我們看到亞正幽默詼諧的一面,他一面畫畫,筆法純熟,卻口口聲聲說緊張得手也在顫抖,臉上又掛著親切的笑容,逗得在場的讀者哈哈大笑。有人說“畫如其人”,如果亞正沒有詼諧風趣、敏感多情的個性,又怎樣畫得出那麼精彩的水墨漫畫來。

多幅作品令我印象深刻,好像《雞公欖》,他畫了一個穿著唐衫的中年人,背了一隻大公雞,吹起小喇叭在街上賣甘草欖,亞正感慨童年時賣欖的點子層出不窮,變魔術的、玩雜技的,甚至是考拋空功夫的……花樣甚多,詼諧有趣,可惜如今雞公欖已經絕跡,只有在回憶中才能找到它的蹤影了。另外一幅是畫了一位老伯,推著木車賣紅豆雪條的場面,亞正在旁邊畫了個饞嘴的少年,我忽然覺得那個是我自己,因為那個時代我最喜歡“幫襯”老伯買紅豆雪條,經濟便宜,窮家孩子也買得起,亞正用毛筆勾勒了那個時代的集體回憶。還有一幅就是畫了個“睇相佬”,以前在議事亭前地文教公司旁邊有位老伯,沒記錯是盲目的,但他的生意其佳,很多街坊都向他求神問卜,記得以前爸爸生了怪病,吃藥沒甚麼效,老人家就要我媽媽給爸爸起一支卦,起卦那天我好奇地跟了去,排了很久終於輪到我們,老伯問了老爸生辰八字,就用龜殼銅錢起卦,然後說了一大串莫名其妙的話,大概說老爸冒犯了不知甚麼神靈,還有怎樣化解等等……亞正的畫作,讓我想起了那一段童年往事。

在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的今天,在澳門從事藝術創作更艱鉅,沒有一份對藝術的激情和追求是難以做到的。亞正出生在一個手工藝的家庭,自小耳聞目染,對他藝術成長路影響深遠,他從事漫畫創作數拾年,近拾年專注水墨漫畫研究和創作,他的作品是有目共睹和永恆的。

今天澳門已經貴為國際賭城,從前的平靜、淡薄、悠閒、親切已經不見了,換來的只有金碧輝煌、紙醉金迷和奢華豪情。但是,像我們一樣從小就在這個小城長大的朋友,一定非常懷念過往有關這裡的一切一切。透過亞正的作品,讓我們尋回過去那份有關小城的集體回憶,好好回味一下澳門昔日的風情。

童年的二十七件大事


書名:童年的二十七件大事
作者:發條
出版社:台灣華人版圖
出版日期:2009年2月

發條這個筆名有點怪,但他是台灣最火紅的網路圖文作家。他的文章很通俗,但讀來讓人會心微笑。因為他寫的成長經驗,是我們每個成年人都必須經歷,最能夠勾起我們對於童年的回憶,過去的點點滴滴,在今天看來,雖然傻事做盡,但還是很懷念那一顆屬於童年的心。

發條寫這本有趣的小書,本著“生活是需要想像空間的,就像小孩子對世界充滿好奇一樣”的宗旨。我們只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夠讓生活變得有趣,變得更有想像力。他所記下的二十七件童年往事,非常精彩,而且當中必定有你有我的身影。或者,你也經歷過那樣的童年也說不定。

各位親愛的男性讀者,小孩子的時候你一定幻想過自己是超人,而且能夠拯救世界,與惡勢力週旋。在〈新超人〉一文中,發條幻想自己是個救世者,但惡勢力居然是躲在屋頂偷懶的小花貓,發條超人為了激發自己的潛力,為了打敗該死的花貓,居然相信縱身一跳,體內的潛力就會被完全激發出來,結果,他跳下去,摔得很慘。孩子都一定養過寵物,發條在他的童年當中,就養過大狼狗、獨角仙、穿山甲、傳說中會在中水繼續生長的乳齒、猴子、小松鼠、被颱風吹倒的小鳥、給他的BB槍射傷的燕子、用手抓住的蒼蠅、金龜、蠶蟲等,而你呢?你又養過一些甚麼樣的寵物,那又是怎樣的故事呢?還有,孩子的時候,你有沒有相信可以練得一身絕世武功呢?發條曾經以為自己練成鐵頭功,又跟朋友的螳螂拳較量較量,我記得自己還小的時候,也曾經想過自己練成了獨孤九劍和九陰白骨爪,結果一爪就傷了同學,還給老師罰留堂,現在想起來,也許十個男孩子十個小時候都是“武痴”。

《童年的二十七件大事》裡面,都是真人真事演出,想要傳達給大家的,並不只是白爛搞笑,而是有另一層的意義,那就是“天真”的重要;當你逐漸長大的同時,請不要忘記你曾經擁有過天真、曾經擁有過想像力,別讓你的年紀跟所謂“大人們”的規則而扼殺掉你擁有這些超能力的權力。

是啊!我們都是超能力擁有者。當你讀完此書,希望能再重新喚醒你的超能力,然後陪著我一起拯救世界,好不好!我們打勾勾。
這是一本有笑有淚的成長日記。故事雖然胡鬧,卻充滿童心和創意。對於成年人來說,別具深意。假如你想重拾童真或者是緬懷童真的話,就不要錯過這本《童年的二十七件大事》。

你從來沒看過的太陽


書名:你從來沒看過的太陽
作者:希爾.卡洛維茨
出版社:台灣貓頭鷹
出版日期:2009年1月

太陽象徵著生命,地球因為太陽而生生不息。太陽高掛天上,金光耀眼,燦爛奪目。自古以來,人類以為已經充分了解太陽,但科學家告訴我們,直至目前為止,人類其實對太陽的認識不多。我們甚至無法正視它,因為日光足以破壞我們的視力,令人失明。只有在日出和傍晚的時候,我們可以稍稍窺探這個充滿奧秘的星體,恰巧這兩個時分,太陽是最美麗,最能夠打動人心。日出給人無限的憧憬,黃昏給人浪漫的情懷。

有位科學家名叫卡洛維茨,蒐集了大量有關太陽的照片,也羅列了不少的科學研究成果,以圖文配的模式,寫成了一本能夠深入淺出的科普讀物。有些鮮為人知的科學數字,可以讓我們更了解這個高掛天空中的龐然大物,例如它每秒釋放的能力轉化為電力以後,足以供應美國二十年的耗電量。而太陽跟離我們近1億5千萬公里,但它的光線只需8分鐘就到達地球……除了從科學的角度剖析太陽外,卡洛維茨又以文化的視野去觀照太陽,歷史上不同的民族,都視太陽是生命的主宰,甚至在許多的文化中,太陽就是神,或者是造物主。“拉是埃及神明之王、宇宙造物主,也是可以照耀天際、監護世界的戰車禦者。古希臘人仰望太陽神赫利俄斯,羅馬人則是朝望太陽神阿波羅,兩者都像拉一樣駕馭戰車,但祂們分別是不朽的統治者宙斯和朱比特的子孫……”

太陽為我們帶來了無數的奇景,包括了它與白雪、水氣和冰塊交互折射,構成了彩虹一般瑰麗的色彩;當太陽光穿透懸浮在大氣層的冰晶表面,就會形成像夢幻一般的“幻日”現象;黃昏海面上的日光假如碰到空氣中如盤面的冰晶下緣,太陽頂部便會出現了一道神秘的光柱;還有過去爭論不休的“綠閃光”,終於在鏡頭前真相大白……

太陽不僅推進氣候變化,也驅動我們的心情與外表,快樂的人有著“陽光”一般的氣質。我們“看見智慧的光芒”,在陰影中發現冷漠與惡意。灰暗的冬季與下個不停的春雨讓我們心情鬱沉,渴望陽光。“這是個漫長、寒冷而孤寂的冬天……”哈里森這般唱著,但“太陽出來了……沒事了。”我們的身體慢下來,精力衰退,外表黯淡。科學或可解釋:一種為“季節性情緒失常”的憂鬱症常見形式,冬季時逮住我們許多人。研究人員猜疑,這是我們動物先祖遺傳下來的一個紀念、一種冬眠整季的本能。我們的生物時鐘,或說生理節奏,在缺乏陽光的情況下會被扔得遠遠地。

作者蒐羅了太陽珍貴的圖片,尤其是一些太陽黑子、太陽風暴和太陽大爆炸的精彩瞬間,這些景象,平日絕對不能用肉眼目測,需要動用專業的望遠設備,甚至是美國太空署的精密的望遠鏡才能捕捉得到。這些圖片,讓人讚嘆不已。

卡洛維茨對於太陽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引用《舊約》〈傳道書〉第一章第四至五節來詠嘆太陽:“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日頭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