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0日 星期五

換條路走,你的孩子會更成功


書名:換條路走,你的孩子會更成功

作者:Chung Hyo Kyung

出版:台灣核心


怎樣的孩子,才算成功呢?可能有家長會答:在學校成績出眾,考上名牌大學,在跨國企業擔任要職,月入十萬……儘管每個人的標準未必相同,但父母往往會把孩子的學習成績和將來是否有出息扣上勾,到底一個孩子在班上長期都是名列前矛,是否就獲得一張未來成功的保證書?答案是未必!讀讀這本《換條路走,孩子將會更成功》,多了解一些多元智能教育的致勝之道。

廣義來說,成功可以分為四大類。

第一類,因累積財富而獲得的成功;第二類,因出名獲得的成功;第三類,因從政而獲得的成功;第四類,因擁有自我滿足的幸福感而獲得的成功。

而人們對成功的定義,基本上都只著重在前三類,而且人們普遍認為,獲得成功只有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好好讀書,考上一流大學”。

因此,許多父母非常害怕自己的孩子脫離這樣的軌道,如果有部分孩子脫離這種過程而獲得成功,父母們往往會認為那只是巧合,或者是運氣而已。
但是,成功其實並不是像人們所說的那樣。

真正的成功,其實是去開發、瞭解孩子們的素質和能力,並使其發展成為孩子自身的獨特才能,進而成就一番功業。

也就是說,如果希望孩子成功,便需要找出他們的特點,並根據他們的特點,培養孩子的競爭力和創造力。

根據多元智能的理論,每個人至少擁有八項不同的智能,分別是:邏輯數學智能、語文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肢體運作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和自然探索智能。“每個人至少都會有一種智能,要在任何一個領域表現優秀,都是需要動腦的,而每個孩子的能力不同,只是因為大腦智能發展的領域不同。”但係,一般的父母往往只看重孩子在成績上的智能表現而忽略了他們其他資優的智能,這顯然是強孩子的所難,不利孩子的適性發展。

多元智能的開發,本著“因勢利導”的大原則,以孩子最突出的一種智能為中心,兼顧其他智能的開發。而八種智能往往“以多種複雜的方式相互交織,共同作用,因此父母們應該充分認識各種智能的特點,有計劃地去培養,以便提高(孩子)綜合智能。”

本書剖析了各種智能領域和職業之間的關係,例如邏輯數學智能力較高適合做醫生和研究人員;語文智能較好的適合當律師和媒體工作;內省智能較強的適合心理治療師和哲學家;而自然探索智能優異的適合做探險家和動植物學家等。除此之外,作者還分析了很多成功人士,如籃球皇帝米高佐敦、科學怪傑愛恩斯坦、英國首相邱吉爾、微軟總財比爾蓋茲等,透過別人成功的例子,說明了發展多元智能的重要性。

為人父母的,這本有關多元智能的小書,或許會為你重新構建成功的定義,令你學懂用不同的角度來瞭解孩子的潛質,從而為他們尋找一條更合適的成長之路。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猩猩,我的寶貝


書名:猩猩,我的寶貝

作者:夢子

出版:香港立言


《猩猩,我的寶貝》是澳門女作家夢子最新的溫馨小故事,她以簡練純樸的筆觸,撰寫一個有關主人與寵物狗之間的深情故事。作者請得何夙配上可愛有趣的插圖,無論大人或小朋友讀起來都感趣味盎然。

女主人養了兩隻可愛的小狗-猩猩和花花。猩猩是男生,儘管全身黑漆漆,卻不節不扣是隻北京狗,天性好動,經常闖禍,鬧出不少笑話。花花同樣是一隻北京狗,女生,跟猩猩相反,全身都是白色,性格溫順,惹人憐愛。兩隻小狗跟主人一起生活,笑料百出,卻又溫馨動人,平淡中體現情味。

花花和猩猩實在太不一樣了。猩猩像個憨厚的俊小子,愛撒嬌、裝糊塗,幹了壞事受責問時,永遠瞪著大眼睛望著你,一臉無辜的可愛模樣,讓你以為錯怪了她,因而轉身去吼花花。花花呢,卻像個高傲的公主,而且冰雪聰明,總是冷眼旁觀我們的所作所為,尤其我們都比較偏愛弟弟猩猩,一天到晚喜歡抱著猩猩“乖寶貝”啊、“小可愛”啊的寵著她,這時花花便會冷然地站到一旁去,一副很不屑於我們的溺愛的神情。

從兩隻小狗偷渡來澳,闖入女主人的日常生活開始,一人兩狗就發生了無數的趣事:猩猩學習在報紙上拉屎拉尿、大伙兒躲在被窩裡共享溫馨、花花在冬天主動為女主人暖腳、小狗為了報復主人的忽視而設下“黃金”陷阱、女主人為了保護愛犬而揮起木條趕走惡狗等等,讀起來有一份愉快的感受。

故事中最感人的就是花花不幸早逝的一幕。雖然夢子已經放輕筆觸,但還是讓人讀得出箇中的無限傷感:

然而狗是有靈性的-我深信,不僅是狗,大凡家養的寵物,牠和你生活在一起,在你的愛的潤澤下,漸漸地,相互間便心有靈犀了。所以,病痛得動都不能動的花花,感應到了那一刻突然籠罩下來的肅穆氣息,以反壓抑著的飲泣是怎麼一回事。牠不願意離開家,就是死牠也不要離開。所以,翌晨,無論我們如何柔聲地呼喚,花花再也不肯醒過來……

正如澳門作家杜余寫道:“在社會打滾得久了,人心會變得越來越麻木,許多動人的故事都撩撥不起頹喪的心情。然而夢子這本小書會叫人感動的,當這個人心中依然存在著暖暖的愛意,當這個人沒有被世間的醜惡關上了心扉,《猩猩,我的寶貝》便會讓他從細微的人狗之情領略到眾生有情的普世大愛。”

這部小小的故事,出自澳門作家夢子之手。本地創作,份外親切。不論你是小朋友,抑或是愛犬之人,甚至兩者都不是,只要細味這本書,定能讀出一個人與狗的深情故事。

前進杜拜


書名:前進杜拜

作者:楊瑪利等

出版:台灣天下文化


幾年前,市面上出售的世界地圖集,還未找到“杜拜”這個城市。如今全球超過23億熱錢流進這個被譽為“新紐約”的機會之城。因為領導人堅信“當第二名會餓死”,杜拜從毫無資源的羌荒漠小拜,70年代開運河、80年代做貿易、90年代推觀光,千禧年後,這裡已是中東地區的轉運中心、觀光購物城和科技網絡城。而超七星級的帆船酒店,成為了這個從沙漠崛起的夢想之都的地標。杜拜的一切,成為全球一門最熱滿的必修課。

一般人誤以為杜拜靠石油起家,但它的石油蘊藏量比起鄰近的國家來說,簡直少得可憐,目前杜拜總國民生產毛額中,石油只佔6%。而杜科之所以可以從荒蕪的沙漠平地崛起,依賴的是他們高瞻遠矚的領導人。

在非洲,每天早晨第一道曙光露出時,羚羊就會馬上驚醒,為的是搶先跑在獅子前頭,以免死於非命。同樣的,每天早晨第一道曙光顯露時,獅子也會立刻醒來,為的是追上跑太慢的羚羊,以免死於飢餓。

不論你是獅子還是羚羊,只要早晨第一道曙光出現,你一定要跑得比對方快,才能活命。

這一個讓全杜拜人琅琅上口的故事,出自於杜拜科長穆罕默德在2006年4月出版的著作《我的願景》。

杜拜人深明白自己資源匱乏,所以他們要開創歷史,而不是等待未來向我們走來;他們很清楚知道,誰會記得第二個登上月球的人呢?所以他們誓要做開創者而不是追隨者;他們瞭解今天全球社會一日千里,假如只坐井觀天,全球化的進程並不會消失,反而讓自己落後,所以他們要向世界敞開大門,以願景、創意、魄力,打造廿一世界黃金城市的嶄新典範。

短短30年,原來只是個沙漠小城的杜拜,興建了全球最豪華的帆船酒店,現正動工填海的棕櫚島和世界島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景”,當然還有“蓋在沙漠上的滑雪場”、全球第一家海底飯店;今天的杜拜,開挖出全球最大的深水港,配合即將落成的傑貝阿里機場,成為海空連成一體的自由貿易區,令杜拜成為中東、以至世界最重要的轉運中心。未來的杜拜,朝向全球金融中心的願景邁進,杜拜人堅信“沒有甚麼是不可能”,廿一世紀這個夢想之都必定再創輝煌。

杜拜的成功,肯定成為澳門發展的參照。比較自身城市的條件,澳門可謂更加得天獨厚。不過,假如我們要做得比杜拜更成功,相信一定要擁有遠大的目光和堅毅的魄力,因為杜拜精神是這樣:“我們雖是小國,但眼光和野心都很大”;“在杜拜,沒有甚麼是不可能”。各位讀者,杜拜的成功經驗,會否為大家帶來一點啟迪?

天堂小店


書名:天堂小店

作者:黛博拉.艾勵思

出版:台灣書櫃


《天堂小店》是一本讀來心痛,但絕對值得細細品味的書。艾勵思透過一間棺材店,三個愛滋痛孤兒,交織出一個催人熱淚,動人心脾的故事。有書評指出:「(這部書)喚醒世人正視非洲愛滋病這個重量級的問題,並帶來人性與希望」。

主角冰緹是個聰穎的小女孩,孝順、勤學,同時又是個廣受歡迎的小播音員。她的母親已經離開人世,父親是個心地善良又樂於助人的棺材店老闆,獨立擔起撫養三個孩子的責任。有一天,父親病倒住院,醫生向冰緹三兄弟姊妹宣佈了一個殘忍的消息:他們的父親愛滋病發,將不久人世。冰緹無法接受家遭遽變,就在驚惶失措下父親離開了她。可恨的是,平時經常接受父親接濟的親戚們趕來瓜分財產,並硬生生拆散三兄弟姊妹,冰緹原來一帆風順的人生就這樣給差點毀掉。

往後,背著愛滋病童的惡名,冰緹受盡歧視。收容冰緹的威森伯父一家不了解愛滋病?就像大多數人一樣,他們根本就不懂愛滋病!在那些人心目中只有歧視而已。冰緹姊妹在親戚家裡過著非人生活,終於狠下決心逃跑了。姊姊自甘墮落,妹妹投靠老祖母。

祖母身處的村落聚居了很多像冰緹一樣的愛滋病的孤兒,這群不幸的人,沒有怨天尤人,反而發憤圖強,不肯服輸,靠著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冰緹的表妹念憶看不慣她懦弱的個性,處處給冰緹難堪。冰緹最初無法接受,卻因為念憶的故事有所改觀:

「念憶住在她叔叔的家……她叔叔的朋友得了愛滋。念憶從沒有跟任何人走過,所以這個男人以為如果他讓念憶跟他走一下,他的愛滋就會痊愈……」

「他並沒有痊癒,」念憶說。「他還是有愛滋,而且傳給我了,還給了我這個孩子。」

「我剛來這裡的時候,只想忘記一切,可是祖母不讓我忘記……」

「把事情隱藏起來是沒有幫助的,」祖母說。「秘密只會使我們更羞愧。念憶沒有做任何應該羞愧的事,她是一個好女孩,也是一個好媽媽。」

念憶的故事,就是非洲愛滋孩子的悲哀。這群無辜的孩子,卻學懂了莊敬自強:「疾病將他們的生存意志消磨殆盡,愛讓他們樂觀面對人生;貧窮讓他們沒有權利對疾病說不,但卻讓他們製造出隨遇而安的快樂。在那裡生活的困難,讓任何人沒有憂鬱的空間,樂觀讓他們平靜的面對生離死別……」

作者艾勵思說:「更多的了解,將使我們無法坐視他們受苦」。她告訴我們,非洲有一千三百萬兒童因為父母死於愛滋病而成為孤兒。據估計,這個數目將會在2010年翻倍。雖然今天我們仍然未能找到治癒愛滋的方法,但艾勵思勉勵世人:「防止戰爭,並減輕貧窮。」各位觀眾,你願意出一分力嗎?

澳門跳接


書名:澳門跳接

作者:黃夏柏

出版:香港次文化堂


近年以澳門為主題出版的“遊記”或“旅遊手冊”實在是多不勝數,但黃夏柏先生出版的《澳門跳接》卻與眾不同,與其說它是一本“遊記”,我想它是一本感性的回憶文集更加貼切。黃夏柏生於澳門,在小城完成基礎教育後移居香港,兒時、青少年時期均在澳門度過,對這裡有著深厚的感情,故此從文集中流露出對澳門的濃郁的懷念。其〈自序〉寫到:

以澳門為題寫作已開始了多年,那是我的寶庫,撿拾到無盡的趣味。也許是距離作祟,我亦訝異當中的可發掘程度竟如此豐富,而我,除了家居塞滿了舊東西,腦海亦不遑多讓,遠至小學的舊事甚或當中的感覺,到今天依然記猶新……當然,畢竟是由血管和肌肉構成的器官,精準度不若計算機,既然沒意圖做歷史檔案,就給自己一個開脫的藉口,容許感性的誤差。

所謂“跳接”,就是指作者回憶中的一個又一個“片段”,雖不能構成完整的畫面,卻勾起了經歷過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居民的集體回憶:來往港澳的夜航客輪、林茂塘大火、暴風雨前夕亂飛的蟑螂和翼蟻、區域性的大停電、駭人聽聞的八仙飯店慘案、全澳學生繪畫比賽的戶外寫生、穿梭橫街小巷的理髮匠……這些題材勾起了老居民回憶的點點滴滴,實在是令澳門人回味無窮。就連書中所憶及的特色美食,都讓老街坊、老澳門為之神往:紅街市前的茶水檔所賣的豬扒飽、茶餐廳的“奶啡”、冰室的紅豆冰、龍門餐廳的焗骨飯、葡文學校附近的牛雜檔、仁慈堂側的金錢餅……那才是不折不扣的澳門地道風味。

黃夏栢的文筆細膩,情味往往從字裡行間一點一滴滲透出來,閱讀起來有一份美的感受。例如寫到一段夜航經歷,寥寥數語,卻情味深厚:

我最愛枛著欄河,拉長身子,遠眺海洋。客輪的欄河是鋼鐵打造的,髹上白漆,唯獨扶手是木質的,那時我的高度還不過和欄河相若。黑漆漆的海,視線範圍內,只有客輪映照的燈光,低頭看著客輪劃過海面翻起的白頭浪花。水花擊打船身,沉悶作響,不斷重複都是一個調子;滾滾浪花,翻來覆去,在船後拖出一道長長的白色尾巴,給黑夜留下隱晦的白。整個情景,都透著一份悵然,迎著撲面的鹹潮海風,情緒是若有所失的。

無論你是小城的過客,抑或是這裡的老居民,這本由香港次文化堂出版的《澳門跳接》都能夠讓你穿梭時空隧道,回到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澳門,感受那時候小城的純樸和靜謐。

風之影


書名:風之影
作者:卡洛斯.魯依斯.薩豐
出版:台北圓神


《風之影》是西班牙鬼才卡洛斯.魯依斯.薩豐的暢銷小說,全球銷量愈千萬冊。評論家將之喻為“一本愛書人的成長傳記”。該書的中文譯本厚達六百頁,記載了一個情節曲折、描寫細膩、情感充沛的動人故事。這是一部不得不讓人讚嘆,讀起來絕不沉悶的長篇小說。


故事背景是二十世紀中期的西班牙巴塞隆拿,通篇小說洋溢著的是加拉隆尼泰式的浪漫和熱情。失去母親的十歲男生達尼,在一個霧中清晨,在經營書店的父親的引領下,進入了“遺忘書之墓”。達尼獲贈一冊存於“遺忘書之墓”的圖書。他順手拈來,就是一冊絕版的胡立安.卡拉斯的《風之影》。從此,達尼的人生起了鉅大的變化,他開始感受到人生的種種感受,正如“遺忘書之墓”的管理員說:“有些人就是喜歡把生命搞得很複雜啊!好像嫌這個世界還不夠複雜似的。”達尼手上的《風之影》,像一柄為他打開情感世界的鑰匙,在那裡充滿了父愛的疼惜和誤解、友情的相知和妒嫉、愛情的甜蜜和苦澀。一切一切,就是從《風之影》這部小說開始。


漸漸,達尼發現胡立安.卡拉斯是個怪異至極的作家,他才華橫溢,卻又神秘失蹤;他的作品震動人心,卻又未見流傳。胡立安.卡拉斯的所有作品,據說給一位像極他小說裡的歹角谷巴的男人通通燒掉,谷巴瘋狂地搜括胡立安的作品,只要一發現漏網之魚,便不擇手段要把它弄到手,然後燒掉。終於,谷巴發現了達尼手上的那部《風之影》。


達尼在成長中逐漸體現人生的使命,他愛書籍,更愛《風之影》。他誓要保守《風之影》,對抗歹人谷巴。後來,他發現胡立安的身世耐人尋味,於是便開始了像偵探的調查工作。最後,他發現胡立安和谷巴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當中涉及複雜而得不到祝福的愛情,《風之影》把達尼帶到更早的二次大戰的時代,那裡有胡立安.卡拉斯和谷巴的故事。


這部複雜而且耐人尋味的小說,得到了文評家的高度讚譽:“愛情,得不到的愛情,出乎意料的愛情,失而復得的愛情,被從中破壞的愛情。友情,堅貞而被誤會的友情,被挑戰的友情。還有,復仇、慾望,等待中的慾望跟復仇,通通縱橫交錯在這本獲得法國‘年度最佳外國小說’的作品裡。”


值得一提的是,中譯本《風之影》分有平裝和精裝。精裝本隨書附送小說原創音樂。音樂記載了作者薩豐創作的心路歷程,他說:“這些曲子的創作初衷,本是永遠不對外公開。……當我譜寫這些曲子的時候,我總愛想像著胡立安.卡拉斯在巴黎夜總會彈奏這些旋律的情景……”


正如德國前外交部長費雪這樣讚美《風之影》:“讓人廢寢忘食,讀到最後一頁才心甘情願把書闔上。”各位讀者,一起走進充滿加拉隆尼泰式的西班牙的浪漫和熱情之中,尋找隱藏在胡立安.卡拉斯筆下的《風之影》的奧秘吧!

秘密吞噬生命


書名:不存在的女兒

作者:金.愛德華茲

出版:台灣木馬文化


一個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秘密,硬生生地拆散一個本來非常完美的家庭。

樂善好施的年青醫生大衛,娶得一位美貌妻子諾拉,展開了一段童話式的婚姻。諾拉懷了雙胞胎,本來為夫婦二人帶來一對可愛活潑的孩子,怎料,孩子出生的風雪夜,哥哥是個健壯的嬰兒,妹妹卻是天生患有唐氏綜合症。諾拉就在女兒出生時昏了過去,大衛怕妻子傷心,也怕唐氏兒會為家庭帶來一生一世的負擔,於是,他要求自己診所的護士卡洛琳把女兒帶走,瞞騙妻子女兒不幸夭折……一個錯誤的決定,終於造成了永遠不能彌補的傷痛:

諾拉無法走出女兒夭折的陰影,她酗酒,甚至不停地發生外遇。

哥哥從小就若有所失,置身父母中間,卻得不到應該得到的愛。

大衛沒法原諒自己,甚至不能責怪妻子外遇;只好寄情攝影,不斷拍攝女孩子的照片,聊以緩解對女兒的惦念。


一個本來應該很幸福的家庭,就在那個風雪的夜晚,父親草率下了一個決定開始,毀於一旦。

相反那個好心的護士卡洛琳,她抱走了那個唐氏女嬰,卻因為母親的天性,不忍丟掉,於是咬緊牙關,決心要把孩子撫養成人。她為了別人的孩子放棄了一切,出走別的城市,跟好心的貨車司機艾爾結婚,重新展開一段艱苦但幸福的生活。他們一家雖然拮据困難,但活得有尊嚴;女兒菲比雖然是個唐氏兒,卻能夠在一個充滿著愛的家庭裡健康成長。

一個秘密,兩個家庭,造成了非常強烈的反差,逃避菲比的大衛,終於自嚐苦果,一生被拋棄女兒的詛咒死死糾纏;擁抱菲比的卡諾琳,終於守得雲開,克服困難憑著無私的愛把女兒撫養成人。結果,卡諾琳能夠笑到最後,大衛卻只有被懊悔活活埋藏。多年後兩人重逢,她跟他的說:“你逃過了很多心痛,但你也錯過了無數的喜樂。”

讀《不存在的女兒》,再一次感悟:逃避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勇敢面對,才有化解的轉機。還有,原來秘密真的會吞噬生命……

向世界出發


書名:向世界出發

作者:無線電視編輯組

出版:香港花千樹


香港無線電視廣播有限公司一向在資訊節目方面的投入和產出較弱,近日製作的《向世界出發》叫好叫座,贏了口碑。陳鳳翔和葉海旋兩位作者,把這個資訊節目改編成書,由花千樹出版社付梓一集《向世界出發》。透過文字媒體,讓廣大讀者反思和探討該節目的兩個核心價值─「視野」和「人生」。

該資訊節目監製鄧婉媚在《序》中指出,「《向世界出發》是一個為香港人度身訂造的半紀錄片式節目」。就「視野」而言,模式趨近紀錄節目,例如攝製隊深入青藏高原,揭開她的神秘面紗,剖析藏傳佛教的奧秘,詮釋藏人的獨特價值觀念。走訪泰北,尋找隱世部落獨特的審美觀念,包括了各個不同民族對頸環、黑牙、大耳洞等審美標準的追求和膜拜。跑到梵蒂岡去追求天主教的核心教義「信、望、愛」、走近河北省吳橋體味雜技小子的表現夢、置身杜拜見證沙漠中以金錢打造的「人間天堂」、漫遊意大利尋找簡樸生活帶來最純潔的快樂、深入印度去揭開傳統婚姻的神秘面紗、勾留布吉憑弔海難前後的患難情真。

就「人生」而言,《向世界出發》最大的創意在於邀請藝人同行,在探索的途中由藝人分享箇中的體會。正如鄧婉媚所言:「就如普通香港人一樣,他曾經歷生死,他們曾經為自己的夢想與事業而努力,他們或許是虔誠的信仰追隨者,他們或許只不過是為兩餐營營役役的草根市民」。《向世界出發》記錄了每一位隨行的藝人對「生、死、夢想、金錢、婚姻、愛情、信念、快樂、美、醜、友情、親情」的看法,透過藝人對生命的反省擴大讀者的思索空間,讓讀者一同感受生命、思考生命。

藝人的心路歷程對於讀者來說具有一定吸引力:羅家英感慨自己患上癌症,「最難面對的就是與我最親近的她(母親)」;周汶錡明白衡量美醜原來不重外貌而是「純樸」;深入梵蒂岡的地下墓穴,羅蘭驚訝「原來人為了堅守自己的信仰,可以犧牲寶貴的生命」;夏雨的杜拜之旅讓他反省,衡量生命價值的準則不是金錢,而是「一個人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胡杏兒有感快樂的秘訣就像意大利人的典型性格─「欣賞自己擁有的東西」;走訪災後的布吉,鄭伊健充分體現了「人的力量很渺小」……以上議題,涉及反省生命的範疇,這都是城市人最容易忽略的問題。

《向世界出發》是透過著名藝人的心路歷程讓讀者「對價值觀與人生觀的一次自我反思與探求」。每天忙得不亦樂乎的讀者們,你們是不是需要一些「空間和時間」,以此來「感受生命,反思人生」?假如你有需要的話,《向世界出發》絕對值得一讀,或許你從中可以尋找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呢!

1937,烽火南京


書名:1937

作者:張穆庭

出版:台灣蘋果屋


對於現今很多年青人來說,歷史實在太沉重了。1937年―中國近代史上最沉痛的一年,到了今天,還有多少年青人會去記取,會去悼念?有一位來自台灣的年青人,剛滿二十,參加了交化交流旅程,涉足祖國大地。在北京某一胡同裡,一副苟延殘喘的身軀、一雙沉痛哀慟的眼睛、一則可歌可泣的淒美故事,帶領這個來自台灣的年青人突破時空,回到1937年的南京,經歷了那一齣大時代的悲劇―南京大屠殺。他,就是張穆庭。張穆庭深深被胡同裡那老人的故事打動,作曲填詞,創作了一首哀怨的小調―《1937》;也動筆寫下了這個動人至深的、在烽火底下的愛情故事。

歌曲沒有激憤,沒有仇恨;只有哀怨,只有惦念。張穆庭寫下的那個愛情悲劇,也沒有多麼的驚心動魄,卻讓人讀後感到一份淡淡的哀愁,在南京大屠殺這個大前提下,一段沒有圓滿的愛情算得了甚麼?一個年輕的窮小子,拉船過活。有一天,他戀上了一位千金小姐。千金小姐不畏家庭的反對,為了自己的幸福爭取自由的戀愛,把一生押在這個窮小子身上。窮小子希望愛人過得好生活,於是就在1937年夏天離開南京,跑到外省去拉一趟船。那年12月,日軍佔領南京,肆意屠殺平民。到窮小子回到家鄉時,未婚妻已經音訊沓然。剎那間,窮小子和千金小姐天人兩分,死生契闊,在這個悲劇人間,窮小子向他的愛人告了永別。到了今天,窮小子已經變成了那個瑟縮在胡同裡的老頭兒,口袋裡依然好好放著未婚妻的遺照,好讓夜深人靜、午夜夢迴時聊以慰解。

張穆庭有感老頭兒的惦念,為他寫了心底說話:「這些年,我哭過一夜又一夜/舊相片,我翻過一頁又一頁/閉上眼,想起你的從前/這世界,已離我太遙遠」。回首過去,換來只有莫名的追悔,老頭兒的心上人,早就在南京烽火中玉韻香消、灰飛煙滅,張穆庭感慨:「一轉眼,場景又染紅一整片/望著天,喚不回曾經的誓言/說再見,短短的一瞬間/閉上眼,幸福只剩殘缺」。

來自台灣的張穆庭,在其創作歌曲《1937》單曲與MV在全球下載次數超過一千萬人次後,有感而發:「南京大屠殺是兩岸共同的悲慘記憶,所以更明白這段歷史不能被忘記」。其後他又寫了《1937》這部小書,隨書附送那曲動人的小調,並且進行義賣行動,幫助抗日戰爭死難同胞的家屬。他認為在「過程中學到很多寶貴的知識和經驗,也讓25歲的人生更加豐富與完整」。最後,劉穆庭寫下了老頭兒未了的心願:「只要和平,不要戰爭」;也一併道出了自己的心願:「仇恨可以放下,但歷史不可以忘記。因為若要和平永存,人類就必須以史為鑑」。

生命路途上的加油站


書名:生命咖啡館

作者:約翰.史崔勒基

出版:台灣時報文化


假如你是一個大忙人,工作讓你疲於奔命,內在快要枯竭;或許在你心靈的某個角落,正在無助地呼喊:「難道這就是我的人生?」那一刻你想重新掌握你的生命,重拾自己的夢想,可是你又不敢脫離安穩的現狀,於是只好退而求其次地讓自己放一個短假,姑且拋開一切世俗煩憂,好好地躲起來徹底休息一下,充充電。這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也是《生命咖啡館》裡的主人物翁約翰的選擇。在《生命咖啡館》裡記載了約翰的一段奇遇,他走進了一間名叫「你為甚麼在這裡」(The Why Are You Here Cafe)咖啡館,在那裡,約翰重新思考生命的真諦,「勇敢為自己敲開幸福之門」。

在「你為甚麼在這裡」咖啡館裡提供客人非常可口的餐飲,對於躁動不安、又餓又累的約翰來說,可謂甘之如飴。當他打開菜單,卻發現一段小小的注腳:「等待上菜時需要思考的問題:你為甚麼在這裡?你害怕死亡嗎?你實現自我了嗎?」這些問題勾起了約翰的好奇心,在女侍應凱西、老闆麥克和熟客安的引導下,約翰重新思考自己的生命。

在對談的過程中約翰領悟到何謂「存在的理由」,他在凱西的啟發下得到以下的結論:「只要你找到自己為何存在的理由,就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事,去實現這樣的目的與理想」。約翰開始懷疑自己那份沉重的工作,到底是不是自己的「存在的理由」,如果不是的話,那「存在的理由」又是甚麼。凱西分享的綠蠵龜比喻讓約翰體會到「如果你不能和自己想做的事齊頭並進,就會在許多事情上浪費無謂的精力。等到你有機會可以做想做的事時,你或許已經沒有力量或時間來完成了。」那一刻,約翰對於自己的生命忽然「恍然大悟」。捫心自問目前的工作絕對不是他那「存在的理由」,他「了解到生命正在漸漸流逝」,應該「去做些自己想做的事,用這樣的方法來獎勵自己」。只有這樣,他才不必害怕死亡,因為「已經做了、或是每天都在做某件事,就不怕沒有機會去做了。」那一刻,當約翰瞭解一切,重掌自己的生命,他認為自己就是生命的「作者」,「可以盡情地揮灑,寫出自己所欲所想。」

約翰進入「你為甚麼在這裡」咖啡館前是迷失方向,離開咖啡館時則重掌人生。「生命咖啡館」就像人生路途上的一個加油站,它「提供了新鮮的觀察視野,引領讀者去思量生命存在的意義,展開一場迅捷的自我探索之旅」(《出版者週刊》)。這本小書文筆簡練,擅用寓言,深入淺出,「你能毫不費力地輕鬆讀完」(《地平線雜誌》),相信定會讓你「一旦拿起這本書,你就會愛不釋手」(《中西部書評》)。美國專欄作家卡夫曼告訴我們:「這是一本能改變生命的好書」。

她刮起了一場龍旋風


書名: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作者:龍應台

出版:香港天地圖書


二十年前,留學歸台的年青作家龍應台出版《野火集》,平地一聲雷,震驚了整個寶島。二十年來,龍應台出走台灣,任教國外,相夫教子;到馬英九三顧草廬,回流擔綱台北市文化局長一職三年;期後辭官,轉戰香港,筆鋒游走大中華地區。她以銳利獨到的目光,周密深刻的省思,像「錦裡針」般的亦剛亦柔的文筆褒貶世情。其筆鋒所到之處,就必定刮起了犀利的「龍旋風」。

龍應台最新結集《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內分三輯,前兩輯是她的雜文彙編,後一輯收集了有關她的論述雜著。生於台南貧民農家的她,是「外省人」的第二代,從小就在威權下戰戰兢兢地成長。土生土長的她,對於台灣有著血濃於水的深厚感情,她感慨台灣「八零年代是最黑暗也最光明的年代。因為黑暗,所以人們充滿了追求光明的力氣和反抗黑暗的激情,……八零年代是理想主義風起雲湧的時代」,「然而九十年代帶給我們的,不是希望,是失望」,「在九零年代裡,我們已經成了被政客綁架的人民」。直到新世紀伊始,台灣終於邁出了華人社會民主進程最重要的一步,以選票產生了「總統」。可悲的是,六年過去,事實證明陳水扁是沒有品格的「台灣之恥」,當初對於「台灣之子」的憧憬,早就失落在凱達格蘭大道的天空上。龍應台以充滿情感的筆調,寫出這一代台灣人的心結,有著「愛之愈深,恨之迫切」的情懷,讀來尤其深刻。

當龍應台把視線投向香港,回復了她冷靜敏銳的批評目光。她刻意擔當一位旁觀者,考察了2004年香港「七.一大遊行」。五十萬的人龍,「從灣仔到中環」,「從維多利亞公園出發,進入軒尼詩道,轉皇后大道中,到政府總部」,那四公里的路,被她譽為「民主大道」,「是香港人百年民主之路石破天驚的起點」。龍應台驚嘆香港的「公民社會,於焉而生」。接著「龍旋風」又直捲廣州,2005年她負著背包,大搖大擺地走過長堤馬路,結果慘被洗劫一空。落難廣州,迫她不得不補辦出境文件,可是這讓她親身領教這個號稱華南第一大城的「不文明」的官僚制度。手續處處碰壁,受了一肚子氣。好不容易才回到香港,就放一把野火燒得廣州公共體制體無完膚。

龍應台的氣魄,不止於此。她以文化評論人身份,針對《冷點》的停刊,給胡錦濤主席寫了一封公開信―〈請用文明來說服我〉,拋出一道所謂的「價值認同的理性線」,她大膽提出了當「家國認同」與「價值認同」兩線重疊,那就是「開始討論統一」的時機。那麼她的「價值認同」是甚麼,在〈超越「台灣主義」〉一文說得清楚:那就是「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等「核心價值」而已。兩岸和平的曙光,就是建立在「文化認同」這個關鍵詞上。龍應台認為,只有兩岸人民,真正體現「台灣是中國文化的暗夜燈塔,中國文化是台灣的珍貴資產」這個道理的時候,和平就有了堅實的基礎,統一就有了希望。


從二十年前的《野火集》,到今天的《請用文明來說服我》;從當年的年青學者,到今天的國際級文化政論家,龍應台向以「如炬的目光,獨立的人格」來撰寫愛恨交織的評論文章。那是一位知識分子的慷慨高歌,回響於海峽兩岸,繞樑於神州大地,呼喚中華大地的民主精神,點燒華夏民族的民主希望。

遊戲是孩子的恩物


書名:100個開發智力的遊戲

作者:溫蒂.麥斯等

出版:台灣閣林文化


有兒童心理學家曾經這樣說:「遊戲是孩子的恩物。」對於一至三歲的兒童來說,遊戲就是他們了解世界的鑰匙。可是,父母想給孩子多點新意,卻往往苦於手頭沒有那麼多遊戲,同時又害怕自己設計的遊戲「養分」不足,弄巧成拙,耽誤了孩子的發展。那麼,由美國著名嬰、幼兒智力開發專家溫蒂.麥斯博士撰寫的《100個開發智力的遊戲》或可供父母參考。

書中的遊戲多種多樣,是充分考慮兒童的不同需要而精心設計,這些遊戲符合「有目的的玩」的兒童發展理論,主要「培養孩子的認知、社交和身體素質」。溫蒂認為,透過這些遊戲,孩子學習到很多「重要的技能」,如溝通能力、數算能力和解難能力等。加上部分遊戲涉及一些肢體活動,例如擲球和爬斜坡等,就能加強孩子操控大動作的技能;相反,一些如筆刷塗鴉和蠟筆畫畫等遊戲,就能鍛鍊孩子的精細動作。有些遊戲透過聽講故事來培養孩子的記憶能力、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書中的100個遊戲,在設計上要求父母與子女一起分享,透過這些遊戲,有效建立父母與子女間的親密關係。父母藉著跟孩子玩遊戲的過程中與小朋友建立默契,並且可以多了解孩子的情感、天資和喜好。溫蒂鼓勵父母在遊戲期間幫助孩子獲得新技能,並且要多些給予孩子鼓勵和稱讚,因為根據無數的研究報告顯示,孩子在慈愛和讚賞中的學習效果最好。

該書最實用之處在於每個遊戲均附有大量的參考資料,例如「年齡標籤」幫助家長選擇最合適的遊戲;「遊戲類型」可讓父母找到和孩子興趣相投的遊戲;「小提示」就能為父母提供玩法建議;「研究報告」指出學術界新近的研究成果;「前後對照」為父母提供一系列本質相近的遊戲;「技巧重點」就是解釋每個遊戲主要益處;「歌詞」則為遊戲選配最合適的童謠。父母透過這些實用資訊,跟孩子玩起遊戲來必定事半功倍,可謂具有實用和參考價值。

給大家讀者一個小錦囊,當你利用書本提供的遊戲時千萬不要墨守成規,要根據自己孩子的愛好和性格特徵來進行相應的調整,也就是說要靈活變通,巧加改造,為你的孩子提供度身訂造的遊戲,讓他們沐浴在愉快和關愛下健康成長。

芬蘭啟示


書名:芬蘭經驗

作者:吳祥輝

出版:台北遠流文化


提到芬蘭,大家想起些甚麼,聖誕老人和河馬家族吧!可是對於《芬蘭驚艷》的作者吳祥輝來說,芬蘭卻告訴世人有關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的動人故事。這個位處北歐的小國,人口不足五百五十萬,自然資源匱乏,加上二戰歷經苦難,到底憑甚麼在今天世界舞台上展現出活潑的生命力?吳祥輝夫婦透過真實的體驗,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深入的探討,嘗試為我們解開這個傳奇國度的成功奧秘。

首先吳祥輝告訴我們芬蘭第一個成功秘訣―國民的高尚品德。芬蘭一直致力培養「高品質的國民」,所謂「高品質的國民」,第一個檢驗點就是人民的品德素養。讓吳祥輝告訴我們兩個小故事:他夫妻倆要在芬蘭預訂民宿,妻子問屋主如何拿到鑰匙,屋主回答通過郵寄;問到如何交匙,屋主回答只要放在屋子裡當眼處就可以;問到如何繳付租金,屋主大方說住滿後匯到帳戶就可以;妻子不禁問:「你不怕我跑掉?」屋主居然答:「不會。怎麼會呢?」芬蘭國民講求誠信,從小事就看得出來。有次夫妻倆到租車公司取車,分配的車輛是手動排擋,可是充當司機的妻子只懂開自動排擋的,好一個管租車的小伙子二話不說打了幾通電話,不一會就從同業那邊調來了一輛自動排擋的,妻子問:「你不怕老闆罵?」小子答她:「你的安全比較重要,沒開過手排,就不要開,太危險。」這就可以體現芬蘭國民樂於助人的特質。

芬蘭另外一個成功秘訣在於教育。這個北歐小國篤信「知識就是力量」,更相信「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就是這兩項教育的基本信條,讓芬蘭國民明白到「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創造,創造源自於想像。」芬蘭教育非常成功,她在「國際學生評量計劃」(簡稱PISA計劃)中屢獲佳績:連續在2000年及2003年綜合評量總成績中稱冠;在個別項目中,芬蘭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科學」都是世界第一。國際評核取得優異成績或許會讓大家以為芬蘭的教育非常嚴苛,事實卻剛好相反:根據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的調查,芬蘭十五歲學生花費在課業平均每周三十小時,比起全球平均時數三十五小時還有一段距離,也就是說芬蘭的教育質重於量。最令人感動的是,芬蘭國民的教育理念是「培養高品質的國民」,教學堅持做到「本土化與國際化和生活化高度結合」。難怪吳祥輝的妻子認為:「台灣(學生)是在讀書,芬蘭(學生)是在學習。」

因為芬蘭國民的道德和教育水平優秀,所以這個小國雖然缺乏自然資源,但是卻能在世界舞台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最讓芬蘭人引以為傲的兩大企業都能走在時代的尖端:Nokia和Linux。Nokia手機全球市佔率高達百分之三十四,相信大家都會記得廠商的經營理念―「科技以人為本」。Linux的創造者叫做Linus Torvalds,他為了打破微軟的壟斷,首推「自由軟體」的概念,公開程式的「原始碼」,實踐「自由取得、自由使用、自由複製、自由研究改良和自由散播」理念,把資訊科技的發展帶到一個全新的境地,故被譽為「自由軟體之父」。以上兩個成功的例子讓我們相信,只有芬蘭那樣的教育,才能夠造就像Nokia和Linux那樣高瞻的企業。

想要知道更多有關這個北歐小國的歷史淵源和成功經驗,相信這部《芬蘭驚艷》絕對值得一讀,筆者鄭重向各位讀者推薦。

人類社會的明天


書名:大崩壞

作者:賈德.戴蒙

出版:台灣時報文化


踏入新世紀,人類社會面臨重重嚴峻的考驗,尤其在環保方面,地球早就為我們敲響了警鐘。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文明的崩壞,往往涉及整個社會的人口、資源和廢物的問題。這些因素對環境造成巨大的衝擊,倘若超過了環境所能承載的極限,文明便無可避免走向崩壞,迅速踏上衰亡的末路。復活島文明如是、馬雅文明如是、維京文明如是。前車可鑑,在今天全球化的年代,世界己被抹平,任何一個社會的崩潰,意味著必然牽動整個地球的命運。居安思危,讓美國普立茲獎得主賈德.戴蒙來為我們剖析人類社會的明天,其重量級鉅著《大崩壞》對此縷述甚詳。

《大崩壞》格局龐大,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分別是縷述「古代社會」文明崩壞的哀歌,剖析「現代社會」面臨的嚴峻困境,還有「殷鑑」前事所提出積極的解決方向。戴蒙在〈序曲〉中揭示:「探究任何環境崩壞的可能因素可從五點來看,其中四項是:生態環境的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威脅,以及友邦的支持。對某個社會而言,這四項或許不一定特別重要,第五項卻總是成敗的關鍵:面對環境問題的時候,一個社會的應變力如何。」戴蒙指出,上述困境,古往今來文明社會都經常面對,但有些因此走向崩分瓦解,有些卻能轉危為安,關鍵在於「一個社會的應變力取決於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與文化價值觀」,也就是說人的素質成為文明崩壞與否的決定性因素。面對空前的逆境,人類該如何作出應變,直接與這個文明的命運綁在一起。

《大崩壞》為我們總結了當今世上最嚴重的十二個問題:自然棲息地迅速破壞、野生食物大幅減少、物種逐漸喪失基因的多樣性、土壤嚴重流失、能源、光源和淡水資源告急、化學物的污染、物種的互侵、臭氧層的破壞、人口膨脹、人類對環境的破壞等。戴蒙指出「地球的資源不是取之不盡」,「這些問題(上述十二個問題)就像定時炸彈,不到五十年就會引爆。」面對重重逆境,戴蒙勉勵世人:「我們不必沉溺在悲觀的想像中,且讓我們好好檢視當前的問題,抽絲剝繭,也許能以審慎、樂觀的眼光展望未來。」

戴蒙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空前危機,抱著「謹慎樂觀」的態度來思考。他認為「如果我們決心行動,相信問題還是可以解決」。因為「現在地球的問題都是我們自己製造」,確定了這個觀點,「我們就能掌控情況,讓問題繼續下去,還是不再製造問題,並開始解決問題」;加上「各地的環保思想愈來愈普及,社會大眾的環境意識已經提高」,危機並非完全沒有化解的曙光。

戴蒙撰寫《大崩壞》,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知道,即使是棉薄之力,也有機會扭轉乾坤,讓人類的明天變得更好」。各位讀者,讓我們藉著戴蒙那「令人驚嘆的歷史知識」,來「洞視人類文明的本質與幽微之處」,了解當今人類社會所面對的最大難題,一起去思考,一起去付出,一起去掌控自己的命運。假如大家也願意貢獻一分力量,相信廿一世紀不應是文明的盡頭,人類社會還有明媚的晴天。

我們活在被抹平了的世界


書名:世界是平的

作者:湯馬斯.佛里曼

出版:台灣雅言文化


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首的《世界是平的》深受讀者喜愛,就連比爾蓋茲也多次誠意推薦。這部論述全球化的著作,作者是被譽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新聞記者湯馬斯•佛里曼。他的文體自成一家,寫作能近取譬,筆觸饒富趣味。篇首他給讀者開了一個玩笑:「小時候我常聽爸媽說:『兒子啊,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我則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唸完,因為中國跟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的飯碗。』」三代的對話笑中有淚,在全球化的今天,競爭空前激烈,無論你是美國人、中國人、印度人、抑或是澳門人,已經沒有甚麼固有優勢可言;想要脫穎而出,靠的就是實力加創意。

佛里曼把全球化發展分成三大紀元:第一紀元(「全球化1.0」)起自1492年哥倫布揚帆西行那一年,它「把世界由大尺寸縮成中尺寸」。這段期間勝敗關鍵「取決一國的國力強弱:多強的武力、馬力、風力、後來的蒸氣動力,以及有效運用的方法」。第二紀元(「全球化2.0」)從1800年持續至2000年,它「把世界從中尺寸縮成小尺寸」。這段期間「推動變革的主要行動者與整合驅動力是跨國公司」,經由早期「東印度公司開道,再加上工業革命的推波助瀾」,到後來科技的日新月異,「洲際之間的貨物與訊息流通始見規模,足以構成一個全球性的市場。」第三個紀元(「全球化3.0」)自本世紀伊始,「世界從小縮成微小,競賽場也鏟平了」,個人的力量開始抬頭。如果我們說「1.0」時代推動全球化的力量來自國家,「2.0」時代就是企業,而「3.0」則是個人。在抹平了的世界,決勝的關鍵已經變成了個人實力的比拼。佛里曼告訴我們「只要有寬頻,只要有雄心,不管你在哪裡,都不會被邊緣化。競爭的立足點變平等了,小蝦米和大鯨魚可以平起平坐了」。

要在被抹平了的世界保持競爭力,佛里曼認為不二法門就是教育。他在第六章〈如果你希望自己和孩子有競爭力〉明確指出,哪些人絕對不會被別人取代:「太特殊」、「太專業」、「太懂得深耕」和「太會調適」。他認為如果你沒有米高佐敦那麼特殊,也沒有比爾蓋茲那麼專業,「你得有意願,不斷充實自己的技能、知識、專業,這樣你才能保持創造價值的能力」。佛里曼在第七章〈如果你的國家再不好好拼教育〉裡指出,即使連老大哥美國也感到嚴重的危機,因為「美國在全球市場中競爭,一向是憑人民的創新力,理工人才的培育對國家競爭力來說關係重大」,可惜今天令美國政府憂心的是,「接受理工教育的美國公民正愈來愈少,需要理工知識的工作數目卻愈來愈多」,美國需要借助世界各地的人力資源,而這正好促使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大大加強其國民教育的力度,培育更多更專業的人才。根據「國際數理研究趨勢」(TIMSS)指出:「亞洲國家的數理A級生佔比最高。像新加坡八年級生當中,有44%在數學拿到A級,台灣為38%。美國則只有7%。」在抹平了的世界裡,美國已經沒有從前的優勢了。

我們已經邁進了一個新紀元,全球化的步伐早就把世界抹平。我們今天面對的競爭並不只是來自自家城市的公民,而是整個地球村的公民,箇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故此,如果我們還未認清世界已被抹平的事實,著實提升自己的競爭能力,搞不好我們就要成為最早被世人淘汰的一群。

烽火背後的真相


書名:中東現場

作者:張翠容

出版社:台灣馬可孛羅


近月中東天空再次戰雲密佈,歸根究底,涉及歷史、宗教、種族、貧富、人權、意識形態等各種複雜因素,相互作用,糾結甚深。想要釐清事實的真相,就讓香港資深女記者張翠容為大家詳細剖析。

由馬可孛羅文化出版的《中東現場》是張翠容第三部作品。累積了多年的戰地採訪經驗,張翠容「學習到不要掉眼淚,至死也不要掉眼淚,因為眼淚會模糊記者的視野。」《中東現場》有別於前兩部著作,筆觸更客觀,更冷靜,更多角度,卻淡化了前作較突出的主觀情感因素。她刻意避開激戰的前線,把焦點放在已被扭曲和抹黑的依斯蘭文明上,嘗試從更深的層次來分析這塊「牽動著國際局勢的是非之地」到底發生了甚麼問題。

跑了多年中東戰線,張翠容最刻深的感觸就是世界主流媒體的偏頗和誤導。她把中東比喻為「世界上最詭秘的新聞黑洞」,真相往往不為世人所知。她引用了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名言:「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她曾經在二零零二年訪問過已故巴人領袖阿拉法特。晚年的阿拉法特被西方主流媒體評為「激進組織的同謀者」,是恐佈分子,致使以軍「合理」地圍堵阿拉法特總部,使其與世隔絕,直到生命盡頭。可是,當張翠容走訪總部,令人驚訝的是居然沒有檢查,沒有盤問,只有守衛送上一句「Sa lam alaykum」(意即「願平安與你一起」)。在總部的一天一夜,她接觸到的是守衛們「友善而天真的笑容」、為了正義而甘願留駐總部的來自法國的和平組織人士、坐著輪椅且手上總是拿著報道了有關他英勇事跡的剪報的特種部隊成員、那娓娓道出憧憬婚姻的年青的羞澀警衛、當然還有那位「如籠中烏般」的暮年英雄阿拉法特……離開總部,張翠容惆悵不堪,帶走的不是阿拉法特如何反擊以色列的「恐佈」大計,也不是顛覆世界的驚人陰謀,而是他那份對管治日子走到盡頭、生命行將在圍困中漸漸消逝、一個偉大的時代快要終結的深切無奈而已。

在《中東現場》裡,我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以巴關係:拉比(意即猶太教教士)杰米認為希望以人應該「設身處地感受別人的痛苦,人民的福祉比土地的救贖更為重要」;巴人穆罕默德握著一位以人的手真摯地道:「你是以色列人!不要緊,我們其實原屬於同一個祖先亞伯拉罕,我們是兄弟,擁有相同的感情和需要,應該互相友愛。貪婪的政治把我們分開了,我願意與你做朋友」。很多志願組織如「黑衣婦女」、「拉比為人權」、「和平種子」、「現在就和平」均抱著崇尚和平、堅持公義的理念去默默工作,卻因為無法符合世界主流媒體背後的「核心價值」而被刻意忽略,只有當張翠容把這些事情描述出來,那些有關和平的事情才真正發生過。

張翠容認為在這個「翻雲覆雨的中東地區,容不下記者個人的榮辱和天真爛漫。」。她「花了三年時間採訪這幾個阿拉伯國家,企圖解開伊斯蘭激進活動的來龍去脈」。她深切體會「新聞工作者是一項志業,……我們的工作是去記錄,把我們的手指向當權者」。在《中東現場》,張翠容以專業和生命為我們探求烽火背後的真相!

建立對澳門真誠的鍾愛


書名:澳門史前考古與文化

作者:澳門藝術博物館編輯小組

出版:澳門藝術博物館


黑沙遺址出土的玉器製品及製玉工具,經綜合分析,推斷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該是個原始的水晶環玦作坊。按出土文物來估計,該作坊對石英環的加工至少有四個工序:「採集及打製技術」、「磨製技術」、「管鑽技術」和「切割、拋光及其他技術」。這一推斷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我們通過考古手段獲知先民生活的概況,從而總結出這時期兩種非常明顯的文明社會現象:

一、原始經濟的建立:
從玉器的生產與加工程序,已充分顯示居住在黑沙一帶的先民,與其他鄰近地區有著原始的經濟往來,事實上,手工業的製成品明顯用作貿易用途,我們不難想像先民以玉器製成品與鄰近地區的先民進行以物易物的舉措,以此交換生活上的必需品。由此,足見該區漸漸建立起一個簡單的經濟網絡。

二、精神文明的萌芽:
根據製作坊生產的玉器製品石英環玦,以及在該遺址發掘出來的其他石器和陶器製品,不難察覺於新石器晚期的澳門先民,對於美已經產生了追求。反映了當時的先民,已經漸漸擺脫與自然鬥爭的原始時代,進入比較文明的社會體制。他們已有餘力,從日常用具、炊具器皿和製作工具上進行修飾加工,刻上紋飾,務求在實用之餘添上美的調劑。

由此足見逐漸形成屬於本地區文化特色。在另外一本相關的學術論著《澳門黑沙》,考古學家鄧聰教授為新石器時代港澳地區史前文化進行編年分期,建立起以「東灣一期-東灣二期-黑沙期-鯆魚灣期-蟹地灣期」等五個代表的文化時期,更將澳門黑沙的地域文化奉為「代表沿南海沙丘的傳統文化」之典型。這是極具意義的,由此反映了三千多年前居住在此的先民,經過無比艱辛的奮鬥,逐漸與鄰近區域建立起一個具代表性的「環珠江口的文化圈」,我們該為此而由衷感到驕傲。

只要我們細心閱讀本書的文物圖片,一件一件積累著我們先民文化結晶的器物頓然呈現眼前。尖銳的石錛,渾圓的石硾,見證了先民與自然長期搏鬥的堅毅;精細的環砥石,見證了製玉文化技術之高超;還有光滑的石英環玦,陶片上眾多刻劃飾紋,則深見先民對於美的追求。藉著這些出土文物,激起我們對於文化的追求和嚮往,悠然產生了一份發自內心的崇敬心意,並加深我們對於原本茫無所知的史前的感性認知。

觀乎今天澳門社會,有人常打起「澳門是我家」、「根在澳門」、「關心澳門」等口號,但是,對於澳門,我們該從何關心?從何愛起?正所謂「愛之愈深,則愛之愈切」,若果我們對以往澳門的歷史了無所知,無視先民長久以來艱苦的奮鬥過程,忽略澳門存在已久之獨特文化,那麼,我們對於澳門必然沒有深厚的鍾愛。而那些對澳門歷史一段段曾經存在的燦爛豐厚的文化懵脄不知、或一知半解的朋友們,徒空高呼如何愛我們的根、我們的家、我們的澳門,那豈不是只說空話罷了。

所以,關心澳門,愛惜澳門,就應從歷史入手。認識澳門黑沙新石器時代的歷史,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先民之奮鬥歷程,體味原始經濟貿易與精神文明的萌芽的深義。通過對澳門悠久歷史的認知,我們才能真正地產生一份發自內心對澳門的真誠鍾愛。

911,我活了下來


書名:911,我活了下來

作者:Dean E. Murphy

出版:台灣遠流文化


相信沒有人會忘記911那天的悲劇,實在太震撼了。當電視反覆播放約紐那兩幢地標式的、高聳入雲的摩天大樓相繼倒塌的情景,你的心情是怎樣呢?你可能會問,美國的心臟、世界金融中心紐約,在2001年9月11日早上到底發生了甚麼事?記得那天晚上,我守在電視機前,盲目地收看美國電視媒體那密集式直播,驚惶、恐怖、絕望的感覺瀰漫著螢光幕,影像轟炸著我的神經。但是,到底兩幢摩天大樓裡發生了怎樣的事情?在大樓崩倒之前,置身於大樓的人究竟正在想甚麼、做甚麼、如何掙扎、如何自救、如何守望相助……一切都被讀者熱切期待。事隔四年,《911,我活了下來》面世。《約紐時報》資深記者狄恩•墨菲走訪了三十多位劫後餘生的倖存者,寫成了「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911事件的口述歷史」。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當天究竟發生了甚麼,這部著作值得向你推薦。

亞馬遜書店網書評評論這部著作「既無商業氣息,也不流於煽情,是一本動機嚴肅、文筆流暢且充滿感情的作品……讓我們看見螢幕影像所無法表達的人性面向」。面臨世紀大災難,生死命繫一線的關鍵時刻,數碼企業總務經理維莉茲也曾有過可恥的念頭。當大家蟻行於北塔的樓階、正在埋怨人龍下樓的速度太慢的時候,維莉茲與同伴曾興起了一齣戲碼―讓同伴佯裝心臟病突發,騙得大家讓出緊急通道;可是正因一位燒傷患者改變了她倆的想法:「她的背部嚴重燒傷,臉部、頸部和耳朵也傷得很重……即使如此,她走路的姿態仍保持尊嚴,昂首挺胸,眼睛直視前方」,維莉茲與同伴打消了假裝的念頭。電子行銷經理富克回憶那逃難的經過:「當我們到達四十五樓以下,煙霧愈來愈濃,我幾乎支撐不住,覺得自己快要窒息昏倒了……我們都需要水,有人開始從較低的樓層往上遞送小瓶礦泉水……水沖淡了在喉嚨中燒灼的汽油味,也減緩脫水和嗆傷的程度」。試想,世貿大樓雲集的是美國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面對危難時的那份涵養、那份尊嚴,是何等高尚。讀到這裡,不禁讓人思索,倘若災難發生在我們生活的地方,後果又會怎樣。

《出版人周刊》也有這樣的評價:「《911,我活了下來》的故事,交織著驚恐、悲傷、意外與奇蹟等元素。本書為911事件的實況重建提供了既重要又感人的記錄,縱然是鐵石心腸,讀後也會為之動容。」世貿中心管理員羅莎在第一架飛機撞入大樓後怕得不敢逃生,其同事沙塞多抱著她,鼓勵她趕快離開;縱然沙塞多也非常害怕,但他勇敢地留下來,跑到控制中心幫助其他伙伴逃生。結果,羅莎從此以後再也沒見到沙塞多了……警官比爾.包利憶述慘劇當天的情況:他們一隊救援隊趕到世貿大樓,正值第二架飛機撞上南塔,同事隆尼跟瓦勒亭拿起救援工具衝入火場;可是,包利「從此再也沒有見到他們,他們全都殉職了」。而他自己,則拼盡力氣在世貿附近的街道上進行拯救工作,當他筋疲力竭、快無法站立的時候,他才驚覺「原來在大腿後側及半邊臀部有幾處很深的傷口和燒灼傷」……面對空前的恐怖襲擊,無名英雄早已將生命置之度外,把生命都豁出去了,為的只是盡量多拯救其他無辜的群眾罷了。

台北縣立醫院身心科許添盛主任不禁懷疑:「隨著世貿雙塔的倒塌,驚心動魄之餘,人們既有的價值觀也跟著迅速崩解、進行重組;在赤裸裸面對死亡恐懼的瞬間……人類的悲憫心、智慧和勇氣才能獲得巨大的提升」?通過這部口述歷史,讓我們更深刻地了解911的「真相」。相信讀過這部作品,大家不會再認同布殊政府其後的一連串軍事行動是恐佈襲擊後最恰當的回應。

911恐佈襲擊喚醒世人內心的慈悲和憐憫,找回愛與寬恕的力量,忘記仇恨,締造和平。這部口述歷史,也許讓讀者有不同程度的思考和反省,值得向大家鄭重推薦。

記得那年天崩地裂、驚心動魄


書名:我的1976

作者:彭子誠等

出版:長江文藝出版社


1976年是中國「天崩地裂、驚心動魄」的一年。讓我們一起來回顧:1月8日周恩來總理闔然長逝;3月8日吉林發生特大的隕石雨;4月5日天安門的「四五事件」;5月29日雲南兩次強烈地震;7月6日,朱德委員長與世長辭;7月28日奪去25萬人民性命的唐山大地震;9月9日毛主席逝世;10月「四人幫」下台,十年文革宣告落幕……這驚心動魄的一年,距今正好三十個年頭。這三十年,中國蛻變了,並且正在世界舞台騰飛起來。回過頭來,1976就是一個轉變捩點。當年的點滴,由三十位見證人以不同的角度告訴我們,讓我們比較客觀和立體地了解當時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高居國內暢銷書榜前十的《我的1976》值得一讀。

朱敏寫下了其父朱德跟周恩來兩人五十年出生入死的深厚情誼,淡然泠靜的文筆動人至深:「1975年7月11日,周恩來伯伯已經知道自己的病情可能拖不了多久,又一次提出見爹爹的要求。這一次,周恩來伯伯依然是一身整潔的中山裝,面帶微笑,與他們50多年前相處一樣,充滿了真摯和信任」。這次見面,竟然成了二人在人世間的告別。「1976年1月8日,周恩來與世長辭」。在喪禮上,朱委員長對著總理的亡靈如泣似訴:「恩來,你先走一步,放心去吧……」後面的說話說不清楚,也許那是兩人預約相見的時間,因為同年7月6日,朱德也向人世告了永別。

有關江青被抓前的文章也值一讀。雖然只寫了些細節,卻給人客觀和立體的感覺。杜修賢是位攝影師,他記了江青被抓前的那個下午,在景山公園附近的蘋果園採果的軼事。杜先生如此感慨:「摘蘋果可以算是勞動也可以算是享受,一種心理和生理的雙重享受,唾手可得的心理滿足和悠然打發歲月的生理滿足。白晰的、保養極好的手握住粗糙的褐色樹幹,本身就是對比,一身素裝和燦爛紅蘋果,這又是對比―我拍下了對比的瞬間和對比的深思」。江青的看護馬曉先冷靜客觀地寫了被抓當天的實況,很簡單,沒有外間所傳的激烈:「她很冷靜。上衛生間時她可能也坐著想了想。出來後,我已經把要帶的日常東西準備好了。她還把常穿的深灰色披風帶上。當時都5點鐘了,我們上了輛紅旗防彈車……」

書中所收入有關唐山大地震的文章也不容錯過。空中攝影師唐禹民回憶寫道:「路北的建築物倒的倒、塌的塌,留下的只有殘牆斷壁,綫條清晰的完整房屋已很少見;工業區的情景更令人心寒,唐山鋼鐵廠、422水泥廠以及陶瓷廠已失去了往日生氣勃勃的景象;飛臨路南區時,能見度明顯降低,地面被黃塵及煙霧所籠罩,隱約見到一大片高低不平,黃灰色的碎磚亂石,幾乎所有民房倒塌,酷似一片荒無人際的大漠」。解放軍高岩回憶那驚心動魄的救援景況,他憶起救助一位高中男生:「那個被救的小伙子死死地抱住我的左腿,淚流滿面地問我的名字。我不說,他就死死地不鬆手。我費力地掰開他的手,告訴:『我叫解放軍……』」。雖然只是幾個唐山的片段,卻讓我們更了解當時在那地方正在發生些甚麼。

1976年,是「天崩地裂、驚心動魄」的一年。正如狄更斯寫道:「這是最好的時光,也是最壞的時候」。周恩來、朱德、毛澤東離世了、唐山埋葬了二十五萬人民的性命……當然是悲劇,讓人痛心疾首;但是隨著毛主席的逝世,江青為首的「四人幫」下台,為文革垂下了布幕,象徵著十年浩劫的正式終結。歴史在那一刻急劇轉折,舊時代告退,迎來了新的時代。關鍵時刻,感謝三十位作者寫下了見證,讓我們可以了解箇中到底發生了甚麼。

十年一覺電影夢


書名:十年一覺電影夢

作者:李安

出版:台灣時報文化


繼《臥虎藏龍》在奧斯卡首奪最佳外語電影獎項,李安終憑《斷背山》一圓最佳導演的美夢。「十年一覺電影夢」,有誰知道今天揚威海外、蜚聲國際的李安,從小到大為圓這個電影夢,到底嚥下了多少淚水,吞下了多少委屈。風光背後,是一個辛酸的奮鬥故事。記者張靚蓓花了三年時間,多次走訪李安,以第一人稱寫成自傳式的傳記文學―《十年一覺電影夢》(台灣時報文化出版),記的就是李安背後那個不能人知的奮鬥故事。

李安成長於一個傳統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是德高望重的校長。作為家庭的長子,李安自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小李安雖然學習成績不錯,但對農醫、科學沒有半點興趣,反而沉醉演戲、歌唱。加上兩次在升大考試落榜,大學注考不上了,只能進入學習環境差劣的藝專。「爸爸第一次送我到學校時,一看伙食及宿舍,難過得說不出話來」,「聽說他回家後大哭一頓」。雖然滿心不是味兒,李爸爸卻還是支持孩子,資助他負笈美國,繼續攻讀戲劇學位。在李安心中,對於父親的愧疚,既成為了他的傷痛、成為了他日後電影的主題、也成為了他鞭策自己向上的原動力。

李安在求學美國之初還算順利,在紐約大學取得了碩士學位,畢業傑作《分界線》取得了獎項也贏得了業界的稱譽,加上又找到了人生至愛─惠嘉,締結婚姻;本來以為從此一帆風順,卻一直未能執導電影,甚至連像樣的工作也沒有。一晃之間,就是整整六個年頭。除了寫寫沒有結果的電影企劃外,其他時間只有賦閒在家。家庭靠著妻子和父母的支撐,心裡飽受愧對妻兒和父母的歉疚。當年李安母親在婚禮上含著淚向惠嘉致歉,哭訴李家沒有給惠嘉一個像樣的婚禮,這成為了埋藏在李安心中那深刻歉疚的具體形象。

否極泰來,李安賦閒六年,終於憑藉《推手》和《喜宴》兩個劇本獲獎而展開了其真正的導演生涯,兩齣電影在國際性的電影節上屢傳捷報,雖然未能為李安帶來實際的經濟收益,但是卻讓他邁出了電影旅途的一大步,李安的名字,已經在國際影壇上漸為人識。

《推手》、《喜宴》和《飲食男女》被喻為「父親三部曲」,主題都是探討父親與子女的關係。李安的家庭背景與他早期的創作關係至為密切,其簡陋的婚宴就是《喜宴》的原型;父子若即若離的關係也讓他在三部曲中不斷探掘千絲萬縷的親情糾結的主因。李安直認:「可能是因為書沒念好,愛搞戲劇,又是父親最不喜歡的行業,無法克紹箕裘,潛意識裡始終有種罪惡感,當時我雖沒犯大錯,但一些無奈、委屈、抱歉的心情始終悶在內心深處,積壓很多,所以拍出這種片子來。」

直到《臥虎藏龍》榮獲奧斯卡最佳外語電影,李安才真正解開了父子之間多年的心結,衣錦還鄉。他想:「當年連著兩年大專聯考落第,曾讓父親很沒面子。反諷的是,以前我書唸不好才去學電影,沒想到如今反倒帶回榮耀來……如今有機會回饋母校及感謝鄰里,使得原來尊敬父親的地方更加尊敬他,讓他覺得很有面子,得盡孝子之心以慰親恩。」到了這個地步,李安才真正從他的歉疚中走了出來!

「十年一覺電影夢」,李安追求夢想的過程是漫長、艱苦和辛酸的,那份對於愧對父母和妻兒的歉疚更把他壓得喘不過氣來。雖然如此,正正因為這份超負荷的歉疚,才讓李安拍出了《推手》、《喜宴》、《飲食男女》和《臥虎藏龍》等出色的作品來。李安的奮鬥故事,鼓勵著每個懷有夢想的朋友。這部有關李安心路歷程的佳作,誠意向各位讀者推介。

不一樣的世遺景點




書名:非一般的澳門遊


作者:呂志鵬等


出版:香港明窗出版社




澳門自賭權開放後短短數年間,娛樂場所愈開愈多,遊客也絡繹不絕。可是旅客來澳最大的目的就是賭博,其次是購物,吃喝玩樂,鮮有了解澳門深厚的歷史淵源,體味小城別具一格的人文情懷。即使去年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好像只是為繁榮的旅遊博彩業錦上添花而已。事實上,旅客對於澳門歷史城區背後的故事,仍然非常陌生。再者,我們作為東道主澳門人,對於市內25個世遺景點所知多少?倘若我們有天暫當導遊,你又能為旅客娓娓道來歷史城區的故事嗎?特此向大家推介《非一般澳門遊―25個不能錯過的世遺景點》,相信讀後定有裨益。

這部作品由香港明窗出版社出版,呂志鵬、黃健威著。兩位作者都是地道澳門人,青年學者。他們「希望能盡地主之誼,讓更多人了解真正的『澳門世遺』」。這部小書,有別於市面其他作品,「是一本教你玩味歷史,欣賞古蹟,以及感受澳門文化氣息的另類書籍」。作者嘗試「糅合正史、掌故、趣聞、美食以及世界文化遺產資料」,「引領你重新認識這個中西交融的文化古城―澳門」。

全書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前一部分「澳門歷史建築群」,主要介紹25個世遺景點,以「生動有趣的筆觸」(陳子善教授語)如數家珍地道出了建築背後的歷史故事,「從中領略澳門歷史城區這座世界文化遺產的風情和價值」(陳樹榮語)。後一部分是「另類古蹟遊」,作者以「街道」、「炮台」、「墳場」作為專題,分別介紹了除世遺景點以外其他極富特色的文物古蹟,深入淺出,「是認識澳門歷史與人文風情的第一課」(黃文輝語)。內文部分作者加插了如「文化冷知識」、「文化小故事」、「品味人文」等小欄目,饒富趣味;還有每個世遺景點都附有地圖、巴士路線等實用性資料,非常窩心;附錄部分還收入世遺景點開放時間表、網址推介、酒店推介等旅遊資料,極具參考作用。

正所謂「旅遊大使,你我都是」,宣傳澳門,你我有責。呂志鵬和黃健威先生邁出了嘗試的一步,《非一般澳門遊―25個不能錯過的世遺景點》「融知識性與可讀性於一體」(張曉輝教授語),確是同類型作品中不可多得之作。再者,作為澳門的一分子,我們是有責任去告訴旅客們有關世遺景點的歷史,讓他們體味小城四百多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蘊。倘若澳門居民人人願當一位旅遊大使,澳門再不只是賭城了,而是一個融合中西古今的文化名城。相信無論是旅客,抑或是澳門本土居民,這部著作都值得大家細讀。


無國界醫生的賴比瑞亞之旅


書名:無國界醫生行醫記

作者:宋睿祥

出版:台灣一家親文化


無國界醫生(MSF)是是一個國際醫療人道救援組織,旨在「為全球各地遭受戰亂、疫病、天災人禍的受害者提供醫療援助,並公開造成苦難的緣由。組織的宗旨是提供直接的醫療照顧,並對親身所見之違反人道的事件,挺身作見證。」一位來自台灣的大學四年級醫生宋睿祥,因為一次無國界醫生的攝影展而深受感動,從此下定決心成為其中一員。畢業後在長庚醫院幹了二年,累積了一些經驗,然後飛到利物浦接受了為期四個月的熱帶醫學訓練,為的就是要使自己符合成為無國界醫生的最基本條件。就這樣宋睿祥就以無國界醫生的身份被派住非洲賴比瑞亞(港譯利比利亞)去執勤。過程中他滿有體驗,於是訴諸紙筆,一篇又一篇工餘札記,以輕鬆幽默的筆觸,記載了行醫的點點滴滴和非洲的風土見聞,加上一些親自拍攝的紀實圖片匯集成書,由台灣一家親文化出版,定名為《無國界醫生行醫記.出走賴比瑞亞》。

宋醫生天生樂觀。縱使賴比瑞亞是一個內戰頻繁、民不聊生的貧窮國家,在他的文章中並沒有渲染任何負面情緒,反而在惡劣的環境下自得其樂,本著助人為己任、樂觀而不計較付出的精神,敬業樂業。在人手緊絀、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每天仍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救急扶危。那種高尚的情操,值得我們學習。也許正是因為他那達觀隨和、樂善好施的天性,使他在賴比瑞亞執勤時贏得了病人和同事的心。在他手上救活了很多垂死的病人,這全仗他對於生命的執著;雖然更多病人因為種種原因而在他手上失救,卻沒有就此打擊他堅強的心,因為他明白到無論個人或組織的能力有限,對於生與死他只在乎盡人事而聽天命,這樣才使他在這個一天內可以診治七位病人而需要替其中六位簽署死亡證明的工作環境中繼續拼搏。

在宋醫生行醫的過程中,他遇過很多令人難忘的事情,例如第一次在叢林動手術、因為全院非洲裔的人員罷工而與兩位無國界的同工服務了整間醫院整整二天;當中也不乏有趣的故事,例如非洲不育的婦女竟然相信超音波可以使她們懷孕;當然還有驚險萬分的可怕經歷,例如有一次被懷疑感染了與伊波拉病變毒同列四級的拉薩熱、也曾經為了救助戰場上的傷兵而處身於槍林彈雨的烽火前線上;還有就是贏得了寶貴的友誼,例如被邀參加友人充滿音樂動感,歡悅似嘉年華的非洲婚禮、又幫助賴比瑞亞裔的勤奮實習醫生完成出國留學的夢想。

宋醫生的賴比瑞亞之旅最深刻的體會:「那些生與死之間的掙扎、難過與悲哀,一次又一次地推擠著我,碰撞無形中那條界定『我』的邊線……原來『貢獻』對我而言,是讓我終於願意,漸漸放下那條區隔著『我』和『你』的界限,允許別人進入我的心裡,每當我這樣做的時候,病人和我都因此得到了安慰。」相信這本無國界醫生的深情筆記,定然對讀者的人生觀有一定的啟迪,值得向各位誠意推薦。

澳門舊事


書名:澳門舊事

作者:歐平

出版:澳門藝術博物館


《澳門舊事―歐平濠江昔日風貌攝影集》是由澳門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於二零零五年七月出版。澳門攝影家歐平,原澳門日報財務課主任,為新聞從業員已有四十餘年。他業餘愛好攝影,多年來一直以鏡頭拍下澳門的蛻變,娓娓道來小城昔日的往事。在這些黑白老照的呼喚下,往日澳門街的六、七十年代的情景又再現眼前,那是多麼叫人惦念的情懷。

藝博館館長吳衛鳴先生說的好,「對個人而言,某些記憶的忘卻,也許帶來內心深處的失落與無奈,但對於一個社會、一個城市而言,集體記憶的消失,卻是個難以彌補的損失。」二零零四年,歐平先生慷慨地將多年來的心血作品,贈送予藝博館,讓廣大澳門市民獲得一份屬於我們小城的厚重的禮物―有關這個城市六、七十年代的集體記憶。

全書共分四個章節。首章「澳門風光」,〈澳門市區舊貌〉拍攝了七十年代的工人球場和新麗華廣場、〈波光帆影〉和〈日出帆影〉不經意流露小城恬靜的漁村風味;〈霧鎖松山〉、〈西灣漁泊〉和〈昔日的殷皇子馬路〉中的小城瀰漫在霧氣裡,像煙如夢,有一份朦朧的距離的幽美。第二章「民生百態」,〈歸家路上〉、〈假日好去處〉和〈小小漁民〉中的幾個天真好動的小孩,給人一種七十年代好像活起來的感覺;〈霧夜候客〉和〈巴士站〉則讓我們緬懷三輪車和老式巴士的古樸韻味;數幀〈颱風過後〉,拍下了天災的無情和貧民家園的凋零。第三章「國慶牌樓」和第四章「文藝節目」記的便是澳門居民長久以來濃郁的愛國情愫:議事亭前的「天安門」牌樓宏偉得幾可亂真、南光公司的國慶牌樓燈色璀璨寓意祖國的苦盡甘來、夜色中牌樓上閃爍的金星滿有繁華昌盛的景貌……老照片還見證了萬人空巷的工人球場上上演的多采多姿的文娛節目:革命樣皮戲如〈白毛女〉、〈沙家濱〉、〈紅色娘子軍〉、〈南海長城〉和〈杜鵑山〉等,雖然老早俱往矣爾,卻還有著那個年代的深刻烙印,永不殞落和磨滅。更有趣的是,照片上當日年青的小伙子、嬌麗的美少女,今天或許已經獨當一面,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了,從照片中尋熟臉,可謂趣味盎然。

這本能「讓廣大市民及海外遊人有機會再次回顧小城的昔日往事,細味那夾雜著勞動汗水與天真純樸的豐富都市表情」(吳衛鳴語)的攝影集,定然為曾經在那個時代揮灑青春的、抑或是後生而追慕往昔的擁有一份愉快的閱讀經驗,那是屬於我們澳門小城成長的點點滴滴。

凝聚共識的東亞近現代史


書名: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作者:中日韓三地的學者

出版: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據《亞洲週刊》報道,曾兩度擔任日本文部省大臣(教育部長)、現任外相町村信孝在五月再度就歷史教科書問題發表「偉論」,他聲稱比較過外國的教科書,認為日本的歷史教科書「最中立、最公正」,「完全沒有問題,沒有理由受到批評」。日本右翼分子近年的囂張跋扈,竄改歷史,隱瞞惡幸,為世人所髮指。幸好中日韓三國學者,透過民間的學術交流機制,花了三年時間、經過十次集中討論、六次易稿,本著相互尊重的立場,排解分歧,達成對東亞近代歷史的共識,聯手編撰破天荒的《東亞三國近現代史》一書,韓文、日文、中文版已先後面世。

翻開近現代的東亞歷史,滿眼的都是野蠻的侵略、殘酷的戰爭、滅絕人性的屠殺……鮮血淋漓,慘死無計。故此,該書〈序言〉指出:「有時人們會把過去的記憶隱藏起來……忘記不喜歡的事情,並不絕對是好事……記住過往的錯誤,可以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學習歷史,就是要記住過去的經驗與教訓,開辟未來」。三國的學者,摒棄自己國家、民族、文化和學術的背景和執著,聯手編撰東亞的近現代史,「徹底反省以前的錯誤」,祈盼三國的青年人「懷著相互理解的願望學習過去的歷史」,「共同努力,創造東亞未來的新篇章」。

該書共分六章。序章略敘三國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第一章描述中日韓分別面臨歐美列強施壓而引發的驚天動地變化―從鎖國到被迫開放、從飽受凌辱到變法圖強的歷程。二、三、四章則記述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中韓積弱而慘被侵略、日本藉口建立「大東亞光榮圈」而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東亞人民的奮起抗爭、日本戰敗的「歷史清算」、戰後的東亞地區的分裂與邦交。終章則放眼廿一世紀東亞地區的和平發展,締造光明的未來。

當二零零一年由日本扶桑出版社編撰的、嚴重扭曲歷史和美化侵略戰爭為「大東亞光榮聖戰」的《新歷史教科書》面世,甫出版已震驚當年飽受日軍戰火的中韓和東南亞諸國,引起激烈的反日迴響。幸好東亞地區的一群有識之士,懷著「為了和平的東亞共同體,首先必須建立的是東亞各國對歷史問題的共同認識……要實現歷史認識的共有,需要東亞的年輕人和市民們在了解侵略戰爭與殖民地統治的歷史事實基礎上,通過反省過去的反覆的對話與討論而切實行動起來」的遠大目光和抱負,透過民間的學術交流機制,召開了「歷史認知與東亞和平論壇」。論壇上中日韓的學者促成了聯手編撰三國通用的歷史讀本計劃,組織了包括學者、教師和市民作為成員的編委會。經過三年的反覆研究,編委們本著相互尊重,和平友愛的宗旨,謀求和解,尋求共識,終於編成《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過去我們所讀的近現代歷史,雖不乏精闢詳實之作,惟多以中國作為敘事中心,或多或少難免涉及民族主義精神,視野往往受到局限,容易失去持平的客觀態度。相反這部著作集合了中日韓三國學者們的力量,揉合了各國的觀點,以「東亞視角」作為編撰的大前提,拓闊了眼界和視野,以一個超越國家、超越民族、締造地區、以至世界和平的新的道德制高點,去審視東亞近現代那段充滿血淚的歷史,為「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建設和平友好的東亞新格局」的鴻圖宏願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從學術的角度來審視該書,《東亞三國近現代史》著重中日韓的相互關係,篇幅多集中在三國交叉和互動的歷史事件上,對於各國的歷史發展份量較薄。至於對於一些敏感問題,如日韓《乙巳條約》有關「強占」和「合併」的分歧,該書採取一種理性的「求同存異」的態度,讓讀者自行思索,尋求答案。而一些具爭議性的歷史事實,如「南京大屠殺」、「七三一細菌部隊」等,編委會均予以譴責,闡明公正持平的觀點。作為中國的讀者,我們也讀到一些過去容易忽略的歷史事件,諸如朝鮮人民的苦難和自強精神,日本戰時平民的悲慘生活,原子彈爆炸對於無辜百姓的深遠和致命的傷害等,這些事實讓我們以更立體的觀點去審視東亞的近現代史。總括而言,該書可作為中日韓三國中學生有關東亞近現代歷史教育的參考書目,亦可以成為中日韓三國國民的通俗讀物,對中日韓三國的新一代青少年成長可謂意義深遠。

正如終章結尾所云,中日韓三國正處於「對立與和解」的「十字路口」,編者提出要借鑒歐洲的成功經驗,如法國、德國與波蘭建立了合作機構,以互信和尊重的前提下,合力修正歷史教科書內容,為歐洲的和平發展貢獻一分力量。編者盼望日本政府要對「過去所犯下的錯誤明確地謝罪,並向受害者進行賠償」,而「亞洲的其他各國政府也要脫離過度的自我中心政策。市民也應該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謀求和鄰國共同生活的智慧」。「從歷史中學習,實現真正的和解與和平是今天每一個東亞人的課題」。作為中國的一分子,我們也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為東亞未來的和平及光明貢獻一分力量。

古典詩詞的人生啟迪


書名:人間好時節

作者:張曼娟

出版:台灣麥田


台灣暢銷作家張曼娟的作品,最適合晚上懶洋洋地倒在床上閱讀。她空靈的筆觸,沖淡的韻味,有洗滌心靈的妙用。經過一天學習或工作的勞累,讀者在張曼娟那溫柔委婉、饒富人生啟迪的文章「撫慰」下,定然抱著一份平靜泰然的情懷入睡,那是閱讀為你帶來的高尚享受。

麥田出版社為讀者貢獻了張曼娟最新力作─《人間好時節》。人生路途總有風雨,當遇到困擾或煩惱的時候,張曼娟會重讀古典詩詞,在名篇佳句中尋找人生啟迪,慰解心靈,「詩詞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多愁善感的情意,更多時候還有心靈與智慧的啟發」。張曼娟作此書的目的在於:「讓我們一邊唸詩,一邊把挫折和煩惱踢開,還給自己一個鳥語花香的好時節」。

張曼娟的古典文學根底深厚,早年已考獲中國古典小說博士學位,任教於台灣東吳大學,講授古典小說和詩詞課程,素有「博士作家」雅號。透過她的作品,你會感受到古典文學含蓄蘊藉、意境深遠的美。古典文學的美感,恰巧配合現代散文沖淡雅緻的風格,一古一今,調配得宜,相得益彰。

古典詩詞言簡意賅,韻味深長。張曼娟透過古人佳句,斷章寫義,引發聯想,翻出新意,給讀者從詩詞中挖掘人生啟迪。例如藉袁枚五絕「古來雖有死,好在不先知」,抒發她樂知天意,達觀任真的個性;以漢代五古「四海佳兄弟,誰為行路人」寫旅途中巧遇為她領路的熱心人,感覺人間溫情滿溢;藉關漢卿小令「賢的是她,愚的是我,爭甚麼」寫友人從不計較別人的評頭品足,欣賞她那豁達率意的個性;以李白的「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喚醒讀者需要給予年輕人發展和進步的空間,皆因我們都曾經年青過;藉蘇軾「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簑煙雨任平生」來贊和坡公開懷曠達的抱懷;以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褒揚知識分子的高尚情操……二十四篇文章,諳合農曆二十四節氣,都是寫人生積極向上、樂知天命、豁達任真的情懷,讀來勵志動人。

值得一提的,張曼娟在每篇文章後,都附有所引用的詩詞的原文、意譯和作者簡介,為廣大讀者提供了閱讀中國古典文學的精彩導賞。也許你讀過這本《人間好時節》後,便會不知不覺愛上張曼娟那細膩沖淡的散文,同時也愛上古典詩詞的含蓄蘊藉、委婉情深。

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書名: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

作者:米奇.艾爾邦

出版:台灣大塊文化


米奇.艾爾邦(Mitch Albom)早年出版的傳記文學《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國內譯本名為《相約星期二》)暢銷全球超過二百萬冊,其全新力作《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由台灣大塊文化出版。艾爾邦以小說體裁,繼續挖掘人類生存的價值,讓讀者反思生命的意義。他以簡練的文筆,跌宕的敘事手法,發人深省的雋永情節,描述了一位「經常說自己沒出息,不中用,活著沒意思」的殘廢的老兵艾迪,在「露比碼頭」遊樂場為救一名小女孩而犧牲性命,死後在天堂遇見了跟他生命緊扣的五個人,並且與他們一起再次經歷自己的人生。當然,到了天堂以後,他最想知道的是:到底能否救活那個小女孩?

艾迪在天堂上遇見的五個人包括了:藍膚人(艾迪孩童時巧合地害他發生交通意外而身亡的表演員)、小隊長(在太平洋戰爭時因為營救而槍擊發了心瘋的艾迪,導致艾迪終身殘廢,而卻在射傷艾迪不久為救隊員而被地雷炸死的軍隊領袖)、露比(前「露比碼頭」東主夫人,見證了艾迪父親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瑪格麗特(艾迪早死的愛妻)和塔拉(艾迪在太平洋戰爭中目睹她被活活燒死而無力拯救的小女孩)。

艾迪死後在天堂第一個遇見的人是表演員藍膚人,他對艾迪說:「你在天堂裡會遇見五個人」,「我們每一個人在你的生命裡都有一個存在的理由;你當下也許不知道那個理由是甚麼,而這正是天堂的功用。天堂,是為了讓你認識你在人間的一生」。藍膚人這個看似跟艾迪的一生不相干的表演員,為甚麼會成為艾迪在天堂裡遇見的第一個重要的人物呢?因為艾迪在童年時一不小心,讓正在玩耍的皮球滾到馬路上,導致剛考取駕駛執照的藍膚人意外失事,車毁人亡。艾迪跟藍膚人的相遇,讓艾迪知道「人生,是一段用生命碰觸其他生命的時光。與你相遇,其他生命再也不一樣。遇見他們,你才真的活過」。

小說繼續敘述他在天堂裡遇見的人,他再一次面臨傷痛的過去:在當戰俘時所遭受的屈辱、目睹戰友慘被毒打致死、眼白白看見小女孩活活燒死而無法施以援手、受槍傷後殘廢的腿、沒有父愛、慘被毒打的童年、戰後更趨惡化的父子關係、愛妻瑪格麗特的早逝……艾迪回首過去,痛心疾首:「我難過,是因為我這輩子沒有盡心盡力。我一文不值。我一事無成。我徬徨迷失。我覺得自己根本不應該活著」。艾迪唯一的救贖,全賴他究竟有沒有把「露比碼頭」那個遇險的小女孩救活過來。

《天堂遇見的五個人》發人深省,讓讀者思索生命的真正義意,讓讀者珍惜寶貴的生命,讓讀者好好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讓讀者看重身邊的每一個人……艾爾邦收筆這樣寫道:「每一個人都會對另一個人造成影響,另一個人又對其他人造成影響,這整個世界充滿了故事,然而所有的故事共同連成一個完整的故事。」

咖啡.品評


書名:咖啡

作者:海蒂.埃利斯

出版:台灣太雅生活館


近年,澳門多了很多咖啡館,有葡式悠閒寫意的、意式熱情浪漫的、美式高格調的、台式厚重人文風氣的……林林總總,各式各樣,總有一間合你心意。因此,澳門市民開始關心咖啡、欣賞咖啡、品味咖啡,藉咖啡館聚首一堂,喝一杯香濃的「卡布其諾」,或者是「拿鐵」,在一室芳香濃郁中談天說地,職場、娛樂、人文、甚至是政治、哲學……怎樣都可以,哪一個話題都合適,難怪咖啡堪稱「民主的飲品」。

如果想對咖啡認識更深,由海蒂.埃利斯撰、蘇皇寧譯、台灣太雅生活館出版的圖文集《咖啡─發現、探索、品味》就值得一讀。該書風格簡約,圖文配搭雅緻,有條不紊,文章篇幅短少,言簡意賅。閱讀該書本身就是一種享受。

也許很多讀者不知,原來「咖啡豆是一種常綠植物果實內的種子。這種植物生長在北緯23度半及南緯23度半之間的潮濕土地」,出產地包括了美洲的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危地馬拉、墨西哥、尼加拉瓜、牙買加、夏威夷等,非洲的肯亞、坦桑尼亞、辛巴威、馬拉威等,當然還有亞洲的爪哇和印度等地。

綠色的咖啡豆需要經過專家的烘焙,目的是讓豆子在加熱後呈現油亮的棕色,釋出油脂,帶出咖啡獨特的香味。烘焙又分淺焙、中焙和深焙,淺焙洋溢著細膩溫和的香氣,口感較為醇厚,深焙則以香濃醇苦取勝,入口質感較強。至於各種配方和沖煮方法,更是成功的專業咖啡商人引以為傲的關鍵因素。配方在於利用不同種類或份量的咖啡豆,「創造出香味、酸度和質感間的和諧的平衡」的誘人咖啡來。

至於如何品味咖啡,三大要素是杯中的香氣和味道、口感、酸度。高土出產如瓜地馬「硬豆」微帶煙味、朱古力味,甚至是果香,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哥倫比亞水洗咖啡以醇厚的口感著稱。阿拉伯咖啡則以明亮的酸度見長,經乾燥處理,帶有泥土的香味,並參雜了刺激的酒酸。肯亞出產的極品咖啡以「美麗的口感、乾淨的酸度、莓類的果香之間達到和諧平衡」,被專家評為AA的最高評級。

當然,該書亦介紹了常見的咖啡種類,包括了義式特濃、法式特濃、卡布其諾、拿鐵、歐蕾等,有些以香濃取勝,有些則以奶香著稱。種類繁多,任君選擇。至於佐飲的甜品當然不容忽視,包括有芝土蛋糕、咖啡和杏仁冰淇淋、還有「魔卡松露塔」等。各式其式,總有一些讓你心動。

讀過這本小書,當我們下次再光顧咖啡館時,也許你已懂得分辨出品的好與壞、優與劣,到時候,你大可對咖啡品評一番,增添了箇中的情趣。

開啟古典音樂大門的鑰匙


書名:默觀無限美

作者:劉岠渭

出版:台灣時報文化


時常愛在閱讀的時候放點古典音樂,感覺很舒服,很妥貼。可是從來不辨音樂的版本、質素和優勝之處。偶讀由台灣時報文化出版、劉岠渭教授所撰的《默觀無限美―劉岠渭教你聽古典音樂》,茅塞頓開,對於古典音樂的基本概念、分期及其特色、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的生平和風格等,有了初步的認識。

劉岠渭教授闡釋古典音樂共分四章節。第一章「音樂的基本概念」像一柄鑰匙,為我們開啟了通往古典音樂的大門。劉岠渭指出音樂創作的原始動機不外乎是「表達的慾望」,而音樂的本質是「非關語義」,純粹是一種心靈的契合。劉岠渭認為「欣賞音樂絕不是要從音樂中聽出甚麼特定意涵,而只是要體驗音樂給我們的『聲響之美』。在這種聲響之美的感動中,人們發現自己以一種最美的方式在默觀、凝視『原我』」。他在第一章亦批評了以音樂來助興、陪襯看書、寫字或聊天的人,表面上是愛樂,實際上卻只是停留在聽「聲音」的層次,談不上甚麼美感經驗。故此,劉岠渭總結出「欣賞音樂的關鍵是在『專注聆聽、深刻感動』而已」。

第二章則介紹西洋音樂簡史。劉岠渭從文藝復興談起,從而進入古典音樂的全盛時期,分別是:「富麗堂皇的音樂逍遙遊」的巴洛克時代、「追求永恆與知性的幸福」的古典時代、「為僵化的傳統開創生命力」的浪漫時代和「客觀理性,冷卻狂躁熱情」的二十世紀新音樂時代。他簡明扼要地說明了各個時期的傳承與開拓、風格與特色,也介紹了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簡短一章,清晰地縷述了古典音樂發展的歷史。

第三章則介紹著名音樂家的故事,當中包括了有「交響曲之父」之稱的海頓、天才橫逸卻又狷介輕狂的莫札特、熱情和撼動心靈的貝多芬、情緻綿密的舒伯特……第四章就細述古典音樂入門的六道法門―「取徑具體紮實的類別,藉著管弦樂、室內樂、藝術歌曲、舞曲、宗教音樂、協奏曲六道法門,音樂與欣賞者自然滲透,交互融合」,從而體現古典音樂的優美動人之處。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收入了劉岠渭的〈古典音樂導聆推薦CD版本列表〉,讓初學者選擇版本有所依循,避免走了冤枉路,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

幸福,只在乎珍惜


書名:幸福的六年

作者:加藤浩美

出版:台灣萬里機構


我們生活在富裕社會的一群,經常會問到底缺乏甚麼,要追求甚麼,但從來沒有為我們所擁有的東西而感恩。透過閱讀由加藤浩美著,林真美譯,香港萬里機構出版的《幸福的六年》,讓我們對生活有所省悟和反思。書本記載了加藤一家三口動人的故事:孩子秋雪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和唐氏綜合症,醫生判斷他大概過不了周歲。但在他那樂觀和勇敢的父母無微不至的照料和無悔無怨的照料下,秋雪奇蹟地活了整整六年,讓孩子經驗了人生的滋味,箇中一個又一個有關小秋雪的故事動人心弦。

透過這個家庭的105張照片,加上母親浩美的動人文章,娓娓地紀錄了秋雪那短短六年的人生。全書共分「春、夏、秋、冬」四個章節,「春」記述秋雪初生的健康困境和生命威脅,「夏」、「秋」雜記他成長的瑣事,「冬」則淡淡的描寫他安祥地離世。

秋雪奇蹟地活了六年,關鍵的因素,是他擁有一對堅強的父母。母親浩美得知秋雪患有兩種可怕的先天性惡疾之後,她的「心情漸漸起了變化」,無論如何「一定要保護秋雪的這條命,就算是多一天也好」。對於父母的不離不棄,秋雪用身體作出回應,時刻都努力活下去,即使「稍微一哭,就會呼吸困難;高興時稍微笑過頭,也會感到痛苦」,但是,他卻好像很懂事似的,努力地、頑強地活下去,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六年以來,秋雪時刻都在創造奇蹟。他上過親子教室,又到專收容發展障礙兒童的教育機構「泉之學園」上課,第一次看海,第一次來個海水浴,第一次完成外宿,第一次體會戴上眼鏡清楚看見這個多彩多姿的世界,第一次憑著自己的雙腳站起來,第一次當課室值日生,第一次認識同年齡的好朋友……期間又經歷了外祖父的死亡,感受過坐在雪地上臀部那微微的涼意,爭取到市政府特別為他設計的一台輪椅,花光力氣終於在母親的稍稍攙扶下完成秋天運動會的進場儀式……

雖然最後秋雪活了六年後都是捱不過去,「心跳戛然而止」,他那「傾盡全力跳動的這顆弱小的心臟,以微弱的力氣說『這已經是極限了』之後,就撒手而去」,但他卻讓他的父母、他的親朋好友、以至很多讀過有關他的故事的朋友覺悟到「只有把握現在,才是最重要的,只要當下能夠快樂生活,就是最值得高興的事了」。

朋友,秋雪一家三口的故事告訴我們:「幸福與否,與壽命的長短無關」。幸福,只在乎珍惜生命,珍惜當下我們所擁有的東西,為我們所擁有的而感恩。能夠快樂地過每一天,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了。

感人的情書


書名:五十歲的情書

作者:香港電台編輯部

出版:香港明窗


千萬別以為寫情書是年輕人的玩意,由香港電台電視部「黃金歲月」節目編著,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五十歲的情書》所收的情書就是最好的見證。該書結集緣起於香港電台教育電視部推出的節目《黃金歲月》,為了推崇老有所為的豐盛人生,編輯部舉辦了「五十歲的情書」徵文比賽。透過長者愛的宣言、愛的故事,讓讀者體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深厚的感情,是社會的力量之源;有愛,就有力量。」

讀者也許會感興趣,究竟出自老人手筆的情書是怎樣的?劉遠章(心靈律動系列主編)就有很精闢的比喻:「如果說二十歲的情書是激情放浪,三十歲的情書是細精緻;那麼,五十歲的情書是溫情婉約、軟綿綿的、清清淡淡的,卻滲出永恆生命的芬芳。」收入書中的情書,書寫的對象並不局限於情侶,包括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最心愛的伴侶、最親愛的家人、摯愛的親友、珍惜的良朋知己、懷念的初戀情人、敬佩的英雄、最想勉勵的人、最疼愛的小寵物等。書信篇幅簡短,寥寥數語,淺白直率,卻情韻流轉,意味深長,像一股清泉,涓涓細流,縈繞心田,讀來有說不盡的甘暢。

當中不乏佳篇,讀來催人眼淚。梁彩珍寫給她那中風癱瘓在床的丈夫的冠軍作品就有以下一段讓人動容的文字:「你和我是同年出生的,今年大家都七十三歲了,我還大你三個月,正是不知哪個會先去世?不是我自私,我希望我會看著你安詳先離去,因為我可以為你打點一下,但我先去世呢?你不能送我一程,你根本起不來離開這張床!」誰說老夫老妻感情轉淡,彩珍婆婆對丈夫卻是無限依戀,情到濃時,下筆淚濕信紙。而喪偶的Celia Ting就以書信遙寄天國的丈夫:「生命中美好的片段,我不能苛求上蒼讓我一一重溫,我只能在腦海中把這些珍貴的回憶鎖住。我明白,飛逝的日子,會幫我淡忘失去你的痛楚,但時間同樣會洗去我想緊緊抓住的回憶……」雖然質過其文,卻在樸拙的文筆下流露對丈夫最深切的惦念,情摯動人。


數十篇情書溫柔敦厚地向讀者呼喚,反省生活在都市的我,到底有沒有忽略應該要去關心的人?讀完《五十歲的情書》,你也許會有提筆的衝動,想寫一封給你最心疼的人的情書,傳遞你心中的愛意,給他/她力量。編輯說的好,「有愛,就有力量。」

站在歷史的現場


書名:在歷史現場

作者:李輝

出版:台灣知書房


日本右翼新版近代史教科書獲文部省通過,激起東亞各國反日帝國主義的高漲情緒;《反分裂國家法》頒佈後台海戰雲密佈,大戰如箭在弦,幸有江炳坤的破冰之旅、連戰的和平之旅以及宋楚瑜的搭橋之旅,兩岸局勢乍現曙光,頓時瀰漫著一股祥和的氣氛。正當中日關係緊張和「三旅」廣為大中華社會關注,與之相關的中國近代史炙手可熱,倘要選一本相關的圖書,《在歷史現場》值得向讀者推介。該書由李輝所著,台灣知書房出版。

多年來,李輝在大象出版社的《尋根》雜誌撰寫「在歷史現場―外國記者眼中的中國」專欄,他搜集了大量外國記者在中國採訪的故事和圖片,嘗試以另一個角度去詮釋二十世紀的中國歷史。書中出現的外國記者包括了當過袁世凱法律顧問的澳洲人莫里森、揭發袁世凱賣國的《二十一條款》的端納、獨家訪問過有「基督將軍」之稱的北洋軍閥馮玉祥的美籍女記者斯特朗、與宋慶齡結為好友的美國記者伊羅生、見證西安事變的斯諾、海倫夫婦、還有與共產黨關係密切的史沫特萊等,眾多外國記者留下的文章和圖片,讓我們可以讀到中國近代史的另一面―比較客觀的歷史觀點。

書中的圖片可謂精彩,如收入了國共第一次決裂時,國民黨清共―「白色死怖」所觸發的大屠殺的珍貴照片、一九二七年蔣介石第一次成為《時代》周刊風雲人物的雜誌封面、一九二七年宋慶齡流亡蘇聯,在抵達莫斯科時受到熱烈歡迎的照片、斯諾與許地山的合照、一九三三年史沫特萊、蔡元培、伊羅生、林語堂、魯迅等在宋慶齡上海寓所宴請英國作家蕭伯納的大合照、端納謁見西安兵諫後的張學良的照片、記者戴維斯在延安與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和葉劍英的珍貴合照……書中的照片見證了上世紀初中國的風雲變幻:辛亥革命、軍閥混戰、國共恩怨、西安事變、抗日戰爭……觀圖猶如親臨歷史現場,絕對是非常難得的閱讀經驗。

書中記載了很多歷史人物鮮為人知和可歌可泣的故事,例如其中一章「宋慶齡:永遠的美麗」以感人的筆觸記述了孫中山夫人不平凡的一生,透過伊羅生、斯諾等外國記者回顧宋慶齡的風采,感嘆她一生為完成亡夫的革命事業的那份無悔無怨。又好像在「西安:石破天驚時」斯諾夫婦等外國記者見證了西安兵諫,少帥張學良此舉斷送一生自由,卻促成國共第二次合作,「國共兩黨的旗幟掛在了一起」,團結中華民族,共抗外侮,而「他對於一個世紀以來戰爭與革命延綿不斷的中國實現統一和獨立這個蓋過一切的事業所作的貢獻,是無可懷疑的,應當得到人們的尊敬。」(貝特蘭對張學良的高度評價)

外國記者作為旁觀者,以比較客的態度來見證中國近代歷史的發展,並予以評論,加上拍下的珍貴照片,讓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去認識近代歷史,故此本書絕對值得一讀。

非典型肺炎下的不一樣的天空


書名:不一樣的天空

作者:沈祖堯

出版:香港經濟日報


並非一定要出自文學家手筆的作品方為耐讀的作品,只要寫得情感真摯的作品,一樣動人。要向讀者推介的是有「抗Sars戰士」和「亞洲英雄」之稱的沈祖堯醫生所寫的《不一樣的天空》,這位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教授用簡樸清新的文字,娓娓道來他在二零零三年經歷沙士事件前後的心路歷程。

沈醫生在《不一樣的天空》中回憶沙士疫潮,撰文寫下抗疫的親身經歷。尤其是作為前線的醫護人員,他筆下的見聞超乎讀者想像。憶起非典爆發的那幾個月,沈醫生說:「在驚惶、絕望和痛苦中,我們看見人性最美麗的一面:病人與病魔搏鬥時表現出來的勇氣,家人和朋友的真情流露,香港市民的齊心和支持,以及造物主的能力和憐憫」。沈醫生筆下,見證了沙士疫潮過後,無論是前線醫護人員,抑或是病人及其家人,以至是香港普羅大眾,生命都給改變了,他們的價值觀和目標再也不一樣了。故此,作品取名「不一樣的天空」。

該書共分六個章節。「災難」記疫症爆發之初,前線醫護人員面對未知因由的世紀疫症時進退失據,及後以沈醫生為首的治療團隊決定兵行險著,採用利巴偉林和高劑量類固醇注射,才在奮戰中漸見曙光。「轉變」所記最為動人,染病的醫務所胡醫生在隔離病房中出死入生,見證前線醫護人員無私捨己的精神;中大醫學院準畢業生Thomas不幸染病,在病房裡跟死神奮戰三個星期,康復的他有感這三星期所學到的,比起在學院上課五年更多更重要,因為他領悟到「一生的工作價值」;染病的青年袁健成,住院期間父母在一日間不敵沙士,喪親之痛,讓他學懂珍惜生命,改掉屋村少年惡習,脫胎換骨,展開積極人生。「祝福」則記醫療隊在抗疫期間得到家人、朋友和社會人士不斷送上祝福和問候,成為他們最大的動力。「奉獻」則寫前線醫護人員捨己為人的犧牲精神,正如謝婉雯和鄭夏恩醫生,她們為抗疫救危奉獻了生命,親身演繹了「施比受更為有福」這句話。最後的「噩夢」和「反思」兩章,沈醫生記述沙士過後,報章披露他可能面臨立法會SARS專責委員會點名批評,指他在沙士爆發之初處理失當。他面臨被指責的噩夢,一夕之間由「英雄」變成「罪人」,其心情的沉痛,可想而知。及後他從中作了深刻反思和汲取教訓,反省「不看自己過於當看的,個人的力量,個人的成就和個人的榮辱都只是滄海一粟,亦似流星閃過」,對於社會,他說「不要只問香港能為我做些甚麼,應問我能為香港做些甚麼」,大有領悟。

雖然不是文學家,沈祖堯的文章卻真摯動人,情到濃時,甚至催人落淚。在他筆下有關香港抗疫的故事,充分表現了港人的逆境鬥志,鼓舞人心,絕對值得一讀。

2008年5月28日 星期三

麥考利的金字塔


書名:金字塔

作者:大衛.麥考利

出版:台灣木馬文化


為孩子選擇讀物不一定局限於文學作品,一些益智的科普書籍,容易吸引孩子的閱讀興趣,又利於啟發其科學求真精神。由著名建築家大衛.麥考利(David Macaulay)所撰的《金字塔》,是值得向孩子推介的科普讀物。《金字塔》的中文版由楊惠君譯,鄭晃二審定,台灣木馬文化出版。

大衛.麥考利擁有豐富的建築學知識,同時又能繪畫出栩栩如生的鋼筆畫。為了讓孩子了解有關金字塔的奧秘,他花了多年時間從事相關研究,走訪埃及,進行實地考察,累積了大量寶貴的資料。他透過簡明扼要的文字和細緻的插圖,向孩子一步一步地說明金字塔由計劃至竣工的整個興建過程,包括興建金字塔的原因、工程規劃、設計、測量、工具、人力安排、建築程序和部驟、材料開採與運輸、工程難點等……作者將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物的整個建構過程,以淺顯易懂的圖文,活現讀者眼前,為孩子揭開了金字塔神秘的面紗。

《金字塔》除了是一部有關建築學的科普書籍外,它更涉及文化和歷史的知識範疇。大衛.麥考利從埃及人的宗教角度,分析他們對生死觀念的詮釋,指出木乃伊和金字塔的密切關係―木乃伊是法老王靈魂棲身的場所,而金字塔則是存放木乃伊的陵墓,埃及人認為,永恆生命的存在與否,關鍵都在於木乃伊和金字塔。除此以外,大衛.麥考利亦向孩子述說了古埃及的歷史,書中提及就是在西元前2470年建築於尼羅河西岸一帶的某個金字塔,在介紹這座金字塔興建過程的同時,亦涉及很多古埃及人的歷史,包括了政府抽調百姓建造金字塔的相關制度:如何分配建築和農耕的人力資源、參與建築的百姓的報酬制度等,這些都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豐富了孩子在史學上的認知。

《金字塔》一書文辭簡潔,通俗易懂,即使是艱深和抽象的建築學理論,大衛.麥考利也可以透過高度概括的文字解釋得清楚明白。更令人驚喜的是作者繪畫的大量插圖,具體而形象地向讀者剖析了金字塔複雜的建築過程,其運用鋼筆之精妙甚至被《時代週刊》譽為「無人能出其右」。總而言之,《金字塔》一書,絕對是一本值得推介的兒童科普益智讀物。

陶醉在文字上的希臘之旅







書名: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



作者:Justin



出版:台灣大塊文化






曾經有人講過:「無論如何,希臘這個美麗的地方,一輩子一定得去一回。」為希臘著迷,都怪村上春樹,誰叫《挪威的森林》在希臘落筆、《人造衛星情人》的失踪情節發生在愛琴海的小島上,甚至《海邊的卡夫卡》更直接以伊底帕斯弒父娶母的悲劇神話作為故事的藍本。因為村上春樹而留意希臘,讀了旅遊圖文集《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則瘋狂愛上希臘,打從心底感到只有在希臘某個小島某間白色小屋的窗前,憑窗遠眺愛琴海的湛藍,方可寫成靈性動人的小說。

市面上買得到的希臘圖文集頗多,比較耐讀的有大塊文化出版的《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時報文化出版的《愛琴海迷航》和倫華集團出版的《希臘N66゚33’》等三書。三本作品都以圖文搭配的形式寫成,文筆風格迥異,各有特色。

《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作者是工程師Justin,閒好攝影和旅遊。趁著假期小遊希臘,拍攝千餘幀優美動人的照片之餘,寫下了十天的旅遊筆記。從筆記看出作者的旅遊取向―對希臘的古蹟並不怎樣熱衷,更關心藍天碧海那份憾人的魅力。筆記集中寫他旅程中的所見所聞。行文簡潔踏實,容易讀懂,又在筆記中加插了很多非常實用的旅遊「貼士」,例如計劃行程、訂購航班、交通工具和酒店選擇、餐廳推介等,均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加上作者是攝影發燒友,本書收錄的照片甚多,且拍得相當出色,讓人讀出了愛琴海的風味來。

《愛琴海迷航》的照片也絕不遜色,惜嫌選得太少。作者是台灣小說家陳少聰。他戲言自己「前世必定是希臘人」,對那裡有著一份深厚的感情。比起《我的心遺留在愛琴海》,《愛琴海迷航》則把重點放在希臘的歷史和文化主題上,遊覽名勝古蹟的同時,以充滿感情的文筆訴說著神話故事:在萊芙卡島的白石崖上,就迴盪著古希臘女詩人莎茀為情自殺的哀歌―「她這一躍,非同小可,躍進了歷史,也躍進了永恆」;在綺色佳島上,又不禁聯想起荷馬史詩《伊利亞德》和《奧迪賽》,因為這裡正是「木馬屠城」大英雄奧迪修斯的故鄉;在奧林匹克,讓萬世人瞻仰的是戴上橄欖樹冠冕的運動員那雄健矯捷的英姿……

而《希臘N66゚33’》的作者是年輕的女作家林君萍。其文字細膩,加上大量親筆的卡通漫畫,散發著濃郁的少女味道。文章主要書寫旅遊的點滴情懷,多寫風土人情,例如英俊的旅館老闆、可愛的街頭少女、恬雅的小酒館、琳瑯滿目的紀念品等,比起上述兩書,另見韻味。值得一提的,就是收入該書的照片,大都是林君萍的特照,大賣靚人靚景,讀者喜歡與否,則見人見智。
到希臘旅遊也許對很多人來說太昂貴了。姑且一讀以上三本圖文集,展開一段文字式的愛琴海之旅,或可稍慰單思之苦。

一百年來人類的愚行


書名:百年愚行

作者:小崎哲哉

出版:台北先覺文化


二十世紀無論在科學、技術、產業等都得到飛躍的發展,有人將之稱為「創造與革新的世紀」,但同樣也是「破壞和愚行的世紀」。過去一百年間,人類對於地球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也許,安居於澳門的我們,未必身受其害,可能容易忽略;不過,透過由台灣先覺出版社出版的《百年愚行》,讓我們驚覺人類在這一百年做了許多破壞環境、危害下一代的蠢事。


《百年愚行》挑選了總計百幀照片,並由編輯指導小崎哲哉邀請了克勞德.李維史陀、鄭義、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池澤夏樹、傅利曼.戴森等五位專家撰寫專文,探討人類文明發展對於地球的傷害,讓我們反省地球的環境已經到達了一個水深火熱的地步。讀者從書中可以思索將來文明應走的方向,警醒我們如果執迷不悔,將來還可以有甚麼東西留給子孫?


《百年愚行》圍繞著水源、大氣、森林、大地、動物、過量生產消費、核子、科技、戰爭、歧視、迫害、難民和貧窮等主題作為照片的分類。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有:「銅山廢石污染的池塘」─密西根州銅工廠的污染已經到達不可挽救的地步,廠區附近的河流和池塘已經被染成了血紅;「墨西哥」─墨西哥市瀰漫黑森森的廢氣,白晝而不見天日;「波斯灣戰爭中燃燒的油田」―烈火熊熊,濃煙滔天;「森林濫砍的傷痕」―加拿大伐木業肆意砍伐,大片森林被砍得清光;「天敵海豚」―日本漁民為了保證漁獲,竟捕殺大批海豚,豚屍在海灘上堆積如山;「生產過剩的蕃茄」―過剩的蕃茄被棄置到滿山皆是,一片鮮紅;「畸形怪嬰」―飽受車諾比核電廠爆炸的幅射所影響,孩子腦門後生出了一個跟頭部一樣大的怪瘤;「空襲後的上海」―一個孩子坐在廢墟上嚎啕大哭;「感染HIV的少年」―從父母遺傳得病的愛滋少年,病發時雙頰嚴重潰爛……每張照片都記錄了上個世紀人類對地球環境和自身所做的「愚行」,令人觸目驚心。


誠如小崎哲哉在〈前言〉寫道:「我們認為有必要正視這個事實。懷念美好的過去與期待美麗的未來,固然令人喜悅,但在世紀更新的現在,回顧我們已走到甚麼地、處在甚麼境地,也不是件壞事」。不錯,上個世紀人類文明的發展確是一日千里,但回首過去,我們卻對地球環境犯下了彌天大錯,人類該如何彌補,似乎值得費煞思量。

愛與夢想的追求


書名: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作者:保羅.科爾賀

出版:台灣時報文化


在西方與《小王子》齊名的兒童文學《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其繪圖本最近由台灣時報出版社出版。2003年,該書入選英國BBC「The Big Read―大閱讀」Top100,以及台灣金石堂Top200大眾小說類暢銷排行榜。


比起《小王子》,《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情節更曲折,卻又不失深刻的哲學意義―人對於愛和夢想的追求。故事講述一位少年,帶著羊群四處流浪。某一天,他遇上一位老人,老人告訴他,在埃及金字塔埋藏著一個屬於他的寶藏,並且鼓勵他啟程去發掘寶藏,因為這是他的「天命」。從此,牧羊少年便踏上他奇幻的尋寶之旅。在曲折的尋寶過程中,他漸漸領略生命的真諦。


小說激發讀者敢於去追求夢想。作者透過老人的話,說明「每個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知道自己的天命」,「他們不害怕作夢,也不畏懼去渴望生命中任何會發生的事物。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一股神秘的力量將會說服人們,讓他們相信,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自己的天命」。他揭示出為甚麼成年人總是忘記了夢想的追求,被世俗的事情像枷鎖一樣糾纏著。不過,作者告訴我們,這股神秘的力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能「淬煉你的精神、砥礪你的願力」,反而幫助你去追尋夢想。老人曾經對那缺乏信心的牧羊少年說:「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這句話無論對少年,抑或對於不同年齡層的讀者,都是莫大的鼓勵。


小說又讓讀者體驗愛的力量。牧羊少年在尋寶的過程中,他遇到真愛,不過為了追尋夢想,他請求她等他。就在他快要到達金字塔的時候,他被阿拉伯部族擒獲,並且揚言如果三天內牧羊少年不能將自己變成風,就要取他性命。牧羊少年沒有因為眼前的困難而退縮,他花了三天時間了解生命的奧秘,得出結論是萬物的原動力正是愛。他曾對沙漠說,「在你的某個地方裡,有一位我深愛的人」;又說「當你被愛的時候,你就可以創造出任何事物。當你被愛著的時候,你一點也不需要刻意了解外面發生的事」。牧羊少年知道,可以將他變成風而倖免於難的唯一力量,就是愛。「當我們心中有愛時,我們就會努力去使自己更好」。當他真的變成風的時候,寶藏不寶藏,好像已經變得不再重要了。


這本由保羅.科爾賀著,周惠玲譯,恩佐繪圖的《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不單只吸引兒童,即使是年青人,甚至是成年人,說不定也深受啟發也說不定,難怪在國外大受歡迎。

才女的遺作


書名:被遺忘的大屠殺

作者:張純如

出版社:台灣天下文化


二零零四年十一月九日,年僅三十六歲的美籍華裔文史紀實作家張純如在美國吞槍自殺。美麗的張純如在二十九歲時出版其以英語寫成的《被遺忘的大屠殺》,將在西方鮮為人知的南京屠殺史實忠實地披露出來,在美國造成極大的震撼。不少西方讀者看了該書後,才得悉二次大戰期間日軍對中國南京人民進行了極度兇殘的大屠殺,據張純如保守估計死亡人數超過三十萬人。據悉張純如在該書出版以後不斷受到日本右翼分子施加壓力,加上在搜集有關屠殺的資料時身心不堪史實的殘暴,於是罹患了抑鬱症,因而走上了自殺的不歸路。

《被遺忘的大屠殺》的中文版由蕭富元翻譯,台灣天下文化出版。張純如以三個不同的角度切入―日本人、中國受難者和目擊的歐美人士,來分析由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起,持續三星期的一場泯滅人性的大屠殺。張純如在〈緣起〉直接道出了她寫作的目的:「南京大屠殺至今仍是一個蒙昧隱密的事件,並不像日本原子彈爆炸,或德國屠殺猶太人一樣廣為人知」。加上「日本人自始至終拒絕承認過去這段歷史」,她認為日本人「認罪才能重生」,而數十萬南京的死難者才得以安息,公義才得到彰顯,並堅信人類如「不能記取過去經驗的人,注定要再受罪一次」(張純如引桑塔亞那警語)。

《被遺忘的大屠殺》從較中肯的角度去探討事件,張純如雖然有華人血統,但生於美國,接受美式教育,故立場比較客觀持平。書首分別從日本國民「驕傲的島國性格」和明治維新以來經濟蕭條逼向戰爭之途等觀點作出深入的探討,分析日本出兵的原因。至於有關中國人被虐殺的事跡,最令人動容的就是描寫婦女被姦污的章節,雖曾有學院派教授批評是「X級的筆調」,但作為女性,張純如感同身受,對保守估計超過八萬名的中國婦女慘遭性虐待,她的筆鋒流露出同情,份外感人。至於該書的最大價值,當然是公開了當年「南京的活菩薩」、有「中國辛德勒(港澳譯舒特拉)」之稱的德國商人拉貝的日記。拉貝當年在南京建立安全區,冒著生命危險,庇護中國難民,並寫下數千頁日記,詳細記述了日軍的暴行。拉貝日記一直沒有完全公開,直至張純如說服拉貝的外孫女,日記始得重見天日。拉貝作為中日兩國以外的中立的見證人,試問當今日本右翼分子還有甚麼託辭?

可恨的是,日本右翼分子如東京市長石原慎太郎仍然埋沒良心,矢口否認大屠殺,甚至認為那是「中國人編造出來的故事」。據《亞洲周刊》披露,石原的好友、台灣前總統李登輝亦認為「沒有南京大屠殺這回事」。張純如在〈後記〉指出,「最起碼,日本政府需要向受難者正式道歉」,「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下一代日本公民大屠殺的真相」,這樣,日本政府才可以「讓她在歷史蒙羞的黑暗篇章,畫上句點」,從而贏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可惜的是,張純如女士已經沒法等到這一天了……

野玫瑰的芬芳


書名:遙遠的野玫瑰村
作者:安房直子
出版社:台灣時報文化出版日期:2004年1月


都說台灣重視人文,單看時報“少年遊”編輯部精選了一系列適合兒童和少年閱讀的作品,可見一斑。編輯認為”全世界最好的少年讀物都有共同的特色:他們在看不見的世界裡耕耘出美麗的花朵,這些會改變少年心靈的花朵,是我們的解答”。好的少年讀物可以陶冶孩子的心性,豐富他們的內涵,激發他們對真善美的追求,以至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灣致力推廣閱讀風氣,澳門何不取經,相信定可事半功倍。

“少年遊”系列收了日本兒童文學大師安房直子的《遙遠的野攻瑰村》。這部短篇小說集共數九個小說,風格清新,有我國《聊齋》的風味。在安房直子筆下的”異人”世界裡,或事或物,都是真善美的體現,通篇讀到了人性光明的一面。

〈遙遠的野玫瑰村〉記一位售賣雜貨的老婆婆,膝下無兒女,卻告訴村民在遙遠的野玫瑰村那裡,住著她的孩子媳婦和三個可愛的小孫兒。村民良善,不忍拆穿婆婆,順其心意。有一天,婆婆小店真的來了她的女孫兒,樂得婆婆透了。女孫兒從玫瑰村帶來了香皂,並以很便宜的價錢在婆婆小店寄賣,以惠村民。孫兒又承諾一星期以後,攜同弟妹再來探訪。婆婆不以為怪,心想老天爺施恩,賜她一位可愛活潑的小孫兒。到了相約那天,她特別為孩子做了紅豆糯米丸子,吃得孫兒滿心溫暖。誰知第二天,三位孫兒不辭而別,只剩下幾根狸貓的毛,老婆婆心知怎樣一回事,卻沒有害怕,更決心要踏上尋找遙遠的野攻瑰村的路……

通篇沒有一個壞人,慈祥的老婆婆、善意的村民、可愛活潑但心地善良的小狸貓……安房直子筆下的”異人”世界,到處都洋溢著人性真善美的溫暖。小說集的其他作品均值得一讀,好像〈海之館的比目魚〉寫比目魚神幫助心地善良、勤力樸實和敬業樂業的小廚島尾成家立業,在臨走前鼓勵他不要自滿,奮發向上,做出好成績來。〈魔鏟〉則記一位老婆婆偶然在遊樂場的堆沙池發現了一柄魔鏟,魔鏟帶給她與貓兒捕漁的快樂和奇妙經歷,讓她在經歷中重拾了久違的青春氣息。

〈繫圍裙的母雞〉就寫一家五口痛失母親,在悲傷之餘,發現家裡來了一隻神奇的母雞,母雞本領大,繫上圍裙充當起媽媽的角色,把一家打理得井井有條;直到父親再娶的時候,母雞功成身退,更成了婚宴的上菜,迎來了一位善良的新婦,一位善待孩子的新母親。
這樣好的作品,少年定然能夠在其中讀出味道來,那便是野玫瑰散發的芬芳。

一席情味深厚的盛宴


書名:黃魚聽雷
作者:張曼娟
出版社:台灣皇冠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04年8月


台灣女作家張曼娟的散文一向都為人期待,皇冠文化出版其散文結集《黃魚聽雷》。這本與食相關的隨筆,張曼娟憑藉其深厚的古典文學根底,寫出沖淡得宜佳篇,情味滲透字裡行間,據說在台灣甫一推出,便躍升銷售榜首,好評如潮。

散文集以春夏秋冬四時不同的佳餚分章,每章約記十數種飲食。張曼娟向來予人不食人間煙火的優雅飄逸的感覺,愛好的食物又以清淡果疏一類為主,在現今講求健康的時代,雅淡的食物正合眾人口味,讀者容易尋得共鳴,讀來更有親切感。

張曼娟筆觸輕盈,細膩真摯;狀物繪形,又能曲盡變化;而寫物寄情,則是文章的終極關懷;其文韻生動,情真委婉,含蓄而不外露,讀來沖淡卻可堪玩味,動人之處,不著痕跡。飲食和人生的甜酸苦辣,一時嚐透。

佳篇俯拾皆是。數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是〈敲開一隻蛋〉。雞蛋吃法頗多,營養豐富,老少咸宜,對於生活溫飽的城市人來說,卻是十分普通的食物,本以為沒有甚麼可記的事。張曼娟卻記了早年回到祖籍河南,探望住在黃土高原上的外婆和親人的一段住事。親人端出水包蛋煮白糖水來招呼,別小看這道甜品,由於那邊生活匱乏,這已算是很了不起的食物。熱騰騰的一碗七、八集香噴噴的水包蛋,惹來孩子們的歆羡目光。張曼娟心有不忍,撒了謊,推說自己不愛吃水包蛋,「孩子歡快的一擁而上,他們的大快朵頤減輕了我說謊的愧疚感」。事情雖小,情懷卻動人心,散文極至,莫過於此。

沖淡的文字,卻寄託了溫婉濃郁的感情。〈棉花上的沉睡者〉記兒時上學趣事,〈似苦還甘一隻瓜〉寫友人失戀的自我療傷,〈乖乖的栗鼠〉書寫父母親蜜情懷,〈剝開我,你只會流淚〉則寫初戀的苦澀,〈上好大白菜〉就記祖籍河南老家那邊親人的濃情厚意,〈黏牙食年糕〉寫的是兒時新年的有趣回憶,〈鐵板上的青春牛排〉所記的就是大學的美好時光。
文筆優美,篇章簡短,主題親切,情韻動人,《黃魚聽雷》定能為你帶來一席情味深厚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