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作者:中日韓三地的學者
出版: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據《亞洲週刊》報道,曾兩度擔任日本文部省大臣(教育部長)、現任外相町村信孝在五月再度就歷史教科書問題發表「偉論」,他聲稱比較過外國的教科書,認為日本的歷史教科書「最中立、最公正」,「完全沒有問題,沒有理由受到批評」。日本右翼分子近年的囂張跋扈,竄改歷史,隱瞞惡幸,為世人所髮指。幸好中日韓三國學者,透過民間的學術交流機制,花了三年時間、經過十次集中討論、六次易稿,本著相互尊重的立場,排解分歧,達成對東亞近代歷史的共識,聯手編撰破天荒的《東亞三國近現代史》一書,韓文、日文、中文版已先後面世。
翻開近現代的東亞歷史,滿眼的都是野蠻的侵略、殘酷的戰爭、滅絕人性的屠殺……鮮血淋漓,慘死無計。故此,該書〈序言〉指出:「有時人們會把過去的記憶隱藏起來……忘記不喜歡的事情,並不絕對是好事……記住過往的錯誤,可以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學習歷史,就是要記住過去的經驗與教訓,開辟未來」。三國的學者,摒棄自己國家、民族、文化和學術的背景和執著,聯手編撰東亞的近現代史,「徹底反省以前的錯誤」,祈盼三國的青年人「懷著相互理解的願望學習過去的歷史」,「共同努力,創造東亞未來的新篇章」。
該書共分六章。序章略敘三國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第一章描述中日韓分別面臨歐美列強施壓而引發的驚天動地變化―從鎖國到被迫開放、從飽受凌辱到變法圖強的歷程。二、三、四章則記述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中韓積弱而慘被侵略、日本藉口建立「大東亞光榮圈」而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東亞人民的奮起抗爭、日本戰敗的「歷史清算」、戰後的東亞地區的分裂與邦交。終章則放眼廿一世紀東亞地區的和平發展,締造光明的未來。
當二零零一年由日本扶桑出版社編撰的、嚴重扭曲歷史和美化侵略戰爭為「大東亞光榮聖戰」的《新歷史教科書》面世,甫出版已震驚當年飽受日軍戰火的中韓和東南亞諸國,引起激烈的反日迴響。幸好東亞地區的一群有識之士,懷著「為了和平的東亞共同體,首先必須建立的是東亞各國對歷史問題的共同認識……要實現歷史認識的共有,需要東亞的年輕人和市民們在了解侵略戰爭與殖民地統治的歷史事實基礎上,通過反省過去的反覆的對話與討論而切實行動起來」的遠大目光和抱負,透過民間的學術交流機制,召開了「歷史認知與東亞和平論壇」。論壇上中日韓的學者促成了聯手編撰三國通用的歷史讀本計劃,組織了包括學者、教師和市民作為成員的編委會。經過三年的反覆研究,編委們本著相互尊重,和平友愛的宗旨,謀求和解,尋求共識,終於編成《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過去我們所讀的近現代歷史,雖不乏精闢詳實之作,惟多以中國作為敘事中心,或多或少難免涉及民族主義精神,視野往往受到局限,容易失去持平的客觀態度。相反這部著作集合了中日韓三國學者們的力量,揉合了各國的觀點,以「東亞視角」作為編撰的大前提,拓闊了眼界和視野,以一個超越國家、超越民族、締造地區、以至世界和平的新的道德制高點,去審視東亞近現代那段充滿血淚的歷史,為「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建設和平友好的東亞新格局」的鴻圖宏願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從學術的角度來審視該書,《東亞三國近現代史》著重中日韓的相互關係,篇幅多集中在三國交叉和互動的歷史事件上,對於各國的歷史發展份量較薄。至於對於一些敏感問題,如日韓《乙巳條約》有關「強占」和「合併」的分歧,該書採取一種理性的「求同存異」的態度,讓讀者自行思索,尋求答案。而一些具爭議性的歷史事實,如「南京大屠殺」、「七三一細菌部隊」等,編委會均予以譴責,闡明公正持平的觀點。作為中國的讀者,我們也讀到一些過去容易忽略的歷史事件,諸如朝鮮人民的苦難和自強精神,日本戰時平民的悲慘生活,原子彈爆炸對於無辜百姓的深遠和致命的傷害等,這些事實讓我們以更立體的觀點去審視東亞的近現代史。總括而言,該書可作為中日韓三國中學生有關東亞近現代歷史教育的參考書目,亦可以成為中日韓三國國民的通俗讀物,對中日韓三國的新一代青少年成長可謂意義深遠。
正如終章結尾所云,中日韓三國正處於「對立與和解」的「十字路口」,編者提出要借鑒歐洲的成功經驗,如法國、德國與波蘭建立了合作機構,以互信和尊重的前提下,合力修正歷史教科書內容,為歐洲的和平發展貢獻一分力量。編者盼望日本政府要對「過去所犯下的錯誤明確地謝罪,並向受害者進行賠償」,而「亞洲的其他各國政府也要脫離過度的自我中心政策。市民也應該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謀求和鄰國共同生活的智慧」。「從歷史中學習,實現真正的和解與和平是今天每一個東亞人的課題」。作為中國的一分子,我們也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為東亞未來的和平及光明貢獻一分力量。
翻開近現代的東亞歷史,滿眼的都是野蠻的侵略、殘酷的戰爭、滅絕人性的屠殺……鮮血淋漓,慘死無計。故此,該書〈序言〉指出:「有時人們會把過去的記憶隱藏起來……忘記不喜歡的事情,並不絕對是好事……記住過往的錯誤,可以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學習歷史,就是要記住過去的經驗與教訓,開辟未來」。三國的學者,摒棄自己國家、民族、文化和學術的背景和執著,聯手編撰東亞的近現代史,「徹底反省以前的錯誤」,祈盼三國的青年人「懷著相互理解的願望學習過去的歷史」,「共同努力,創造東亞未來的新篇章」。
該書共分六章。序章略敘三國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第一章描述中日韓分別面臨歐美列強施壓而引發的驚天動地變化―從鎖國到被迫開放、從飽受凌辱到變法圖強的歷程。二、三、四章則記述日本帝國主義的擴張、中韓積弱而慘被侵略、日本藉口建立「大東亞光榮圈」而發動大規模的戰爭、東亞人民的奮起抗爭、日本戰敗的「歷史清算」、戰後的東亞地區的分裂與邦交。終章則放眼廿一世紀東亞地區的和平發展,締造光明的未來。
當二零零一年由日本扶桑出版社編撰的、嚴重扭曲歷史和美化侵略戰爭為「大東亞光榮聖戰」的《新歷史教科書》面世,甫出版已震驚當年飽受日軍戰火的中韓和東南亞諸國,引起激烈的反日迴響。幸好東亞地區的一群有識之士,懷著「為了和平的東亞共同體,首先必須建立的是東亞各國對歷史問題的共同認識……要實現歷史認識的共有,需要東亞的年輕人和市民們在了解侵略戰爭與殖民地統治的歷史事實基礎上,通過反省過去的反覆的對話與討論而切實行動起來」的遠大目光和抱負,透過民間的學術交流機制,召開了「歷史認知與東亞和平論壇」。論壇上中日韓的學者促成了聯手編撰三國通用的歷史讀本計劃,組織了包括學者、教師和市民作為成員的編委會。經過三年的反覆研究,編委們本著相互尊重,和平友愛的宗旨,謀求和解,尋求共識,終於編成《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過去我們所讀的近現代歷史,雖不乏精闢詳實之作,惟多以中國作為敘事中心,或多或少難免涉及民族主義精神,視野往往受到局限,容易失去持平的客觀態度。相反這部著作集合了中日韓三國學者們的力量,揉合了各國的觀點,以「東亞視角」作為編撰的大前提,拓闊了眼界和視野,以一個超越國家、超越民族、締造地區、以至世界和平的新的道德制高點,去審視東亞近現代那段充滿血淚的歷史,為「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建設和平友好的東亞新格局」的鴻圖宏願打好了堅實的基礎。
從學術的角度來審視該書,《東亞三國近現代史》著重中日韓的相互關係,篇幅多集中在三國交叉和互動的歷史事件上,對於各國的歷史發展份量較薄。至於對於一些敏感問題,如日韓《乙巳條約》有關「強占」和「合併」的分歧,該書採取一種理性的「求同存異」的態度,讓讀者自行思索,尋求答案。而一些具爭議性的歷史事實,如「南京大屠殺」、「七三一細菌部隊」等,編委會均予以譴責,闡明公正持平的觀點。作為中國的讀者,我們也讀到一些過去容易忽略的歷史事件,諸如朝鮮人民的苦難和自強精神,日本戰時平民的悲慘生活,原子彈爆炸對於無辜百姓的深遠和致命的傷害等,這些事實讓我們以更立體的觀點去審視東亞的近現代史。總括而言,該書可作為中日韓三國中學生有關東亞近現代歷史教育的參考書目,亦可以成為中日韓三國國民的通俗讀物,對中日韓三國的新一代青少年成長可謂意義深遠。
正如終章結尾所云,中日韓三國正處於「對立與和解」的「十字路口」,編者提出要借鑒歐洲的成功經驗,如法國、德國與波蘭建立了合作機構,以互信和尊重的前提下,合力修正歷史教科書內容,為歐洲的和平發展貢獻一分力量。編者盼望日本政府要對「過去所犯下的錯誤明確地謝罪,並向受害者進行賠償」,而「亞洲的其他各國政府也要脫離過度的自我中心政策。市民也應該超越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謀求和鄰國共同生活的智慧」。「從歷史中學習,實現真正的和解與和平是今天每一個東亞人的課題」。作為中國的一分子,我們也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為東亞未來的和平及光明貢獻一分力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