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上好中國國情教育的研習班


書名:中國國情新一課
作者:魯仲榮
出版:香港經濟日報出版社
日期:2008年


范徐麗泰說得好,假如把中國比喻為一種動物,那必定是大象這種龐然大物。要好好研習國情,不能只窺局部,否則難免墮入瞎子摸象的陷阱。因此,國情研習需要講求高角度,以宏觀的視野審視當前中國的形勢,才能更真切地認識祖國,不至流於片面,導致只知其優勢,忽略其不足,錯估國家形勢,誤判中國國情。

《經濟日報》副總編輯兼總主筆魯仲榮,以宏觀的角度和國際的視野審視中國近年的發展趨勢,把中國國情的最新議題定為“民富、國強、盛世夢”。他剖析中國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以來,短短的三十年間,國民已經普遍共識,祖國將必崛起。魯仲榮認為中國現正站在大國崛起的起跑點,眼前的是機遇,但更多的是重重的困難。

魯仲榮為我們剖析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四代領導人,毛澤東是雄豪的開拓者,鄧小平是經濟改革之父,江澤民、朱鎔基為中國崛起的夢拉開了序幕,胡錦濤、溫家寶則著力社會改革,由急追GDP轉向“以民為念”、“講求關懷” 的核心價值。如果鄧小平的改革開放無可避免地要讓某部分人先富起來,那麼今天胡、溫便要落實讓人民共富,社會要講公平,求均富。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以來,中國社會貧富懸殊逐漸拉大,社會上只有一小部分人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而低收入的百姓,約近八億農民,長期生活在貧窮之下,日子非常難過,民怨累積,潛伏巨大的社會危機。故此由江澤民首先提出和諧社會的理念,直到胡、溫接手國政,才進一步關懷弱勢社群,以人為念。

魯仲榮為我們列舉了近四年中央經濟政策的有序調整:在2005年經濟主調是“加快發展”,內容是“強調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在2006年經濟主調是“又快又好”,內容是“強調發展速度,其次是質量和效益”;在2007年經濟的主調是“又好又快”,內容是“強調質量、效益和發展速度”;在2008年經濟的主調是“好字優先”,內容是“強調質量和效益優先於發展速度”。在今天的中國,再不是盲目追趕GDP,如果在保障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前提下,緩減GDP的發展速度有助社會邁向動態和諧,諳合“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講求生態、社會和經濟三方面得以和諧發展。

魯仲榮指出,當今中國雖然有胡、溫那麼高瞻遠足的領導人,但在推行社會均富的政策時卻遇上很多無形的阻礙。這些阻礙往往來自地方的固有政治勢力,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地方掌政者的目光往往只是GDP的成長,與周圍省份的攀比競爭,無視在經濟發展之餘人民百姓過著艱苦的生活。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觀念落差,導致胡、溫的“以民為念”、“講求關懷”的扶助政策難以落實,形成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無形的角力,造成了中國崛起其中一個不穩定的因素。

再者,接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問題漸次顯生。主要體現在股市、樓市出現泡沫危機;樓價急升,引發民怨;還有隨著經濟發展,國內的通脹已經亮起紅燈,民間已經流傳所謂“通脹猛於虎”的說法。教育、醫療和住房成為壓住普羅大眾的三座大山,低下階層人民苦不堪言。還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有關方面忽略了環境保育,工業污染肆虐人民,幾個不同的省份分別出現了所謂的“癌症村”。由此可見,如何重視環保教育,與大自然和諧共存是中國當前非常重要的議題。

正所謂“有危自有機”,我們的領導人顯然沒有被困難嚇倒,反而“知難而進”。中央領導人近年已調整治國的步調,政府講求開放,讓公民有序參與其中;又讓人民學習自治,民主由基層做起;黨內嚴打貪污腐化,強力整頓;讓司法有權,讓法官樹立威信;與媒體保持合作關係,巧妙利用第四權以作制衡;與民眾一起尋回道德價值,講求誠信友愛,重塑社會的良心……這些開明的治國策略和理念,在這次四川八級大地震初見成效。由年初雪災,到奧運聖火傳遞受阻,再到四川大地震,雖然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正好讓中央和人民在不幸和苦難中獲得了寶貴的實習機會。在四川大地震當中,我們看見國家的災難訊息的開放和透明;中央一改過去穩定大於一切的策略,重視中國新興的公民力量,因勢利導,在不亢不卑下贏得了國際的認同和掌聲;更鼓動起“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道德呼喚,全國人民上下一心,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盡見中國社會的良心。

想要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最新國情,想要知得更多有關“民富、國強、盛世夢”的方方面面,魯仲榮這本《中國國情新一課》實在不容錯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