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3日 星期一

徜徉於品食與嚐書之間


書名:嚐書-視界與舌尖之外
作者:劉怡伶
出版:台灣網路與書
日期:2007年12月


有種語文修辭手法叫通感,簡言之就是把兩種感觀交互比喻,讓讀者更容易把握作者的感受。台灣有位作家叫劉怡伶,她精於烹飪,又愛閱讀,也是一位在網路上非常火紅的部落格寫手。她的部落格主題鮮明,就是圍繞著食物與書本,以情感作為經緯,寫出一本情味深厚的作品-《嚐書》。

果子離在序言裡分享,當今一代新女性,比傳統少了一份家庭負擔,烹調變得自由自在得多。劉怡伶單身,卻在自由之中享受生活的樂趣,興之所至,隨手搭配,率性烹調,往往煮出意想不到的美食。美食往往又牽動人的七情六慾,情之所至,簡簡單單、清清淡淡都是人間最美妙的佳餚。書本抒情寫意,配合美食,調合心情,劉怡伶的生活在兩者的完美搭配之下達到一個嶄新的境界。正如果子離所說,劉怡伶“既愛書又愛吃,於是在閱讀中,往往自然而然地,想起某樣食物。有時是書中提到的,有時只是閱讀當下的一種氛圍,一分氣息,或是一個場景,就這樣把書與食物聯繫起來,建立某種密合不可分的關係。有時倒過來,從食物聯想起一本書,一則文學掌故,一段記憶。並由此說明其中的因緣,使得每本書籍、每分食物都飽含情感,幽幽淡淡,書緣,人緣,世間緣,用最真實的原味,餵養自己。”

劉怡伶記起在《查令十字路84號》裡店員塞西兒在信函中教授漢芙做“約克夏布丁”,這味甜品理所當然就成了這本書的搭配美食。《歷史學家》中的吸血鬼卓九勒就與“紅眼睛”啤酒蕃茄汁扯上聯繫。冰釀咖啡是《書店風景》最佳的搭配、“自由古巴”雞尾酒恰恰配上《傷心咖啡店之歌》的悲情、冷泡茶的回甘正好是《理想的下午》最好的詮釋。無論是《遇見怕多瓦的陽光》與藍莓奶酥蛋糕、抑或是《小國王十二月》與水果蛋糕、又或是《家庭絮語》與十香菜,都體會到作者在讀和食之間的雅淡品味。一道一道雅緻的美食,一本一本耐讀的圖書,一份一份濃厚綿密的情意,交織成一本很有深度的作品,讓人在文字之間回味無窮。

劉怡伶幽默地認為:“用品嚐食物的方式來消化一本書,儘可以大口狼吞,或是細嚼慢嚥,終究是解決心靈上的飢餓感,進行一起生命的步調;或是用閱讀的精神來準備一道菜餚,可以分析烹調方式,也可以研究食材風格,總是要滿足生理上的貪戀,成就一份生活的情調。”朋友,你願意品味劉怡伶的讀和食的美的感受嗎?如果願意的話,《嚐書》就值得一讀。讓我們一起來通感於眼睛和舌尖之間,盡情享受兩種感觀交融後的快意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