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晚上跟中學同學ZP聚舊,不經意的向他提到,我非常懷念自己成長的八十年代。令人驚訝的,他表示認同,甚至如獲至寶,因為他亦抱有同感,在如今屬於八十年代的還有聯絡的僅有的幾位朋友之中,就只有我倆抱著這個相同的觀點。
我常常這樣想,究竟我們是否長不大的孩子?我們是否太過緬懷過去?我們是否對目前的生活非常不滿?因此,我們一直懷念著八十年代的人與事。
我試著分析,用純椊客觀的態度去分析,以世俗的角度來衡量,我現時擁有非常美滿的生活―
幾近而立之年,擁有一份收入穩定,有前途,有意義的工作,美中不足的是有一點忙而已;結婚三年,與太太感情很好,並且快為人父;父母健在,雖然去年母親身體出過問題,但現階段正在康復之中;我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無論在工作上,興趣上,日常生活上,我都有稱得上知己的朋友……故此,我從來沒有認為自己不喜歡如今的生活,甚至想也不敢,比對起很多人來說,我現在擁有的生活已經是非常幸福美滿的。可是,我仍然無法好好把握現在擁有的生活,也許,我生命的某一部分遺留在成長的八十年代,很安靜的,靜靜的躺在那裡,守著一些屬於年輕的夢。
每當我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我會不自覺地懷緬那個時代,慢慢就會將現在的生活與及八十年代來一個很瑣碎的比較。就好像我時常埋怨現在的流行音樂的不濟,時下年青的所謂「歌手」根本不知道甚麼是音樂。
如果問我,甚麼才是真正的音樂,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張國榮的音樂才是最棒的。記得八十年代中後期,譚詠麟、張國榮鬥得死去活來,漸漸,張國榮取得了一點的優勢,在作品中漸漸見到他的個人風格提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就在他人生事業如日方中的時候,他毅然宣佈隱退,跑到加拿大過新生活,留下來給我們的,就只有一張最激動人心的告別作―「風再起時」。
記得那時我在一間運動用品公司打暑期工,店長阿P是一位剛滿廿歲、滿有自信和工作能力但不苟言笑的女生。最初的時候,我是很怕她的,最怕是與她被編在同一更。尤其是怕與她「收夜」(售貨員一般是輪班制,早上十時至下午六時的叫「收早」;下午二時至晚上十時的叫「收夜」。)最初幾次跟阿P「收夜」簡直令人受罪,我想當時自己是一個多言的少年,我無法想像晚上四個小時對著一個木納無語的姊姊,話匣子無論如何也無法順利打開,怎麼辦?就是靠一張張國榮「風再起時」的黑膠唱片,老實說,老闆娘是一個沒有品味得有點俗氣的少婦,有時聽見張國榮的勁歌必然眉頭緊扣,一般來說只要有老闆娘在的時候我們很有默契地只播點輕音樂,用以調劑她不穩定的情緒,但是,只要她快快樂樂地「收早」去打麻將,剩得我和阿P一起的時候,阿P就會反覆地聽「風再起時」,在張國榮的歌聲之間,這個木納的姊姊的臉上輕輕流露了一絲柔情、一絲紅暈、一絲嚮往。當張國榮的歌曲不斷重播的時候,我們很有默契地靜靜地享受,讓時優雅時激盪時溫柔時狂野時內歛時盡興的音符交織出張國榮的音樂領域,這個只屬於我和阿P的領域。漸漸,在張國榮的歌聲中,我們談得很起勁,她把因家庭經濟而被迫輟學的故事輕輕地、像訴說著別人的故事一般地告訴我,我則把自己對未來的憧憬與她分享。記得她好像曾經在張國榮溫柔的歌聲中拍著我的肩膀,預告我將是個很有器用的孩子。多年後的今天,阿P早為人母,有天我們在餐廳偶然遇上,她問到我的近況,並堅持要了我的名片;她拿著我的名片讀起了我的職銜,很得意地說她本來就很有眼光,不是嗎?
我們成長於八十年代的一群,或多或少都曾在某個五月或六月的晚上,徹夜未眠留守在收音機或電視機旁邊,傾聽一些來自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消息。老寶說,那時的我根本無法掌握所謂的政治事件,民主自由的訴求對於我來說只是非常呆板的口號而已,除此以外我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是,我們被當時整個社會的氛圍深深的搖撼著,腦海裡面幻想著的只是一些浪漫化和理想化的景象。記得那時我們一班同學已經沒有甚麼讀書的心情,心頭無端的被壓得非常沉重。我在晚上夜闌人靜時一面傾聽著張國榮的歌曲,一面讓電視重複地播放著對於我沒有甚麼意義的畫面,還有學著學兄學姊寫一點慷慨悲壯的詩篇,準備或許在某天學校的集會上誦讀的那種類型。那無聲的畫面現在想起來已經非常模糊,更無法想像究竟自己為甚麼會寫詩,究竟當時自己寫了些甚麼,現在已經連一點概念也沒有,難怪有人曾經說過八十年代的年青人總會嘗試寫一點詩,就連一向詩厭詩的我也不例外,唯一讓我記起的,只有張國榮的美妙歌聲來了。
在八十年代的最一年,我模模糊糊經歷了人生必經的所謂的初戀的階段,如果現在問我初戀的滋味怎樣,我實在說不上來,反正都是突然有一天對班上其中一位女生MI產生了一份很獨特的感覺,看到她的臉龐心兒就卜卜地跳,而自己的臉也微微發燙,很想找個機會跟她說話,卻又在她面前就算連一聲問好也好不容易才說得出來,一副呆子的模樣,還有閒時躲在家裡拼命地給她寫情信,甚麼你的微笑點亮了我的人生,你的說話像鶯歌燕語之類肉麻老套甚至噁心的句子,看了連自己都不堪入目,於是只好偷偷地放在抽屜的深處,發誓怎樣也不讓它們重見天日。八十年代的初戀故事總是有著一定的情節,我喜歡了她,她卻不喜歡自己,她喜歡了比自己樣貌更英俊成績更好做事更能幹的班長,而我呢,只有非常傷心非常懊惱非常憂鬱,總好像全世界都虧欠了自己……在這個時候,我就只有聽著張國榮的怨曲寫著屬於年青的心的詩,要命的,為甚麼那個時候總是要寫詩。初戀故事發展到這裡總是會有個異性朋友忽然在你身邊出現,而且總是會談得異常投緣,而且你會把心裡對暗戀對象的一切感覺毫無保留地向她傾訴,她又會靜靜地聆聽你的心聲……當然我的初戀故事同樣出現了這樣的一個人物―RI,RI就是一個非常願意聆聽我的傾訴、非常喜歡聽張國榮的歌曲與及喜歡讀我的詩的女生,唯一不夠完美的就是她沒有讓我心動的臉龐而已。
多少以後,張國榮死了。
他的死,殘酷地宣告了我們成長於八十年代的對於少年的夢破了,某個程度上意味著我們已經不再年青了,我們不能再好像以前一樣任性了,因為成長起來的不能再替自己尋找錯誤的藉口,不能再以少不更事來推卸責任。由衷地說,我實在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如果可以的話,我寧願一直活在回憶之中,八十年代的日子無論從那一個角度回憶起來總是非常令我懷念,我在那時真的快樂過,真的傷痛過,真的笑過,真的哭過,曾經跟同學因為一些小事狠狠的打架,曾經在學界籃球賽上代表學校射入關鍵的二分而反勝敵方並奪得了冠軍,曾經因MI寫過很多情信因她寫過很多詩因她與RI分享過多少內心深處的感覺……只有這樣回憶起來我方發覺得這樣才叫好好地生活,才叫做活得真實,比對起現在的只有上班下班工作再工作的沉悶的日子更有鮮活的生命的悸動,更能打動我的心。
可是,張國榮死了,意味著我的八十年代與現在的我的距離好比星星一樣遙不可及,我還有甚麼話可說呢?
八十年代裡,我第一次花錢買張國榮的黑膠唱片,我第一次對異性產生了獨特的感覺,我第一次從書店的角落買了一本張曼娟的小說,我第一次寫詩,我第一次喝得爛醉,我第一次夢遺,我第一次外宿,我第一次上街遊行,我第一次自瀆,我第一次拉著女生的手,我第一次寫了三萬字的小說,我第一次大喊政治口號,我第一次與女生接吻……數不盡的我人生最值懷念的第一次都是發生在八十年代裡。
可是,八十年代以後,一切都變了:阿P嫁人並生了可愛的小W;MI最後還是拋棄了英俊能幹成績優秀的班長跑到外國去留學而且入了籍嫁了人生了小孩過著想像得到非常愉快的生活;RI死了,在她大三的時候剛考了車牌GPA達到3.3獲得獎學金的同時患上了一種非常之罕有的血液病變而在全身器官壞死後非常可憐地離開了世界;而ZP成為了電影專欄評論人並求得一個大學教席不斷享受他的生活的樂趣與及向理想繼續努力追尋;而我呢,已經不再寫詩改寫一些非常嚴肅並非沉悶而且一定沒有愛情元素的小說和輕得有點過分的散文,正職就在母校擔任行政人員一職,過著非常刻板而且平淡的人生,只有快要出生的兒子總是讓我好像有一點期待而已。
我不得不承認,八十年代已經無聲無息地離我遠去,而且更是一去不復返了。
我常常這樣想,究竟我們是否長不大的孩子?我們是否太過緬懷過去?我們是否對目前的生活非常不滿?因此,我們一直懷念著八十年代的人與事。
我試著分析,用純椊客觀的態度去分析,以世俗的角度來衡量,我現時擁有非常美滿的生活―
幾近而立之年,擁有一份收入穩定,有前途,有意義的工作,美中不足的是有一點忙而已;結婚三年,與太太感情很好,並且快為人父;父母健在,雖然去年母親身體出過問題,但現階段正在康復之中;我也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無論在工作上,興趣上,日常生活上,我都有稱得上知己的朋友……故此,我從來沒有認為自己不喜歡如今的生活,甚至想也不敢,比對起很多人來說,我現在擁有的生活已經是非常幸福美滿的。可是,我仍然無法好好把握現在擁有的生活,也許,我生命的某一部分遺留在成長的八十年代,很安靜的,靜靜的躺在那裡,守著一些屬於年輕的夢。
每當我一個人靜下來的時候,我會不自覺地懷緬那個時代,慢慢就會將現在的生活與及八十年代來一個很瑣碎的比較。就好像我時常埋怨現在的流行音樂的不濟,時下年青的所謂「歌手」根本不知道甚麼是音樂。
如果問我,甚麼才是真正的音樂,我會毫不猶豫地說張國榮的音樂才是最棒的。記得八十年代中後期,譚詠麟、張國榮鬥得死去活來,漸漸,張國榮取得了一點的優勢,在作品中漸漸見到他的個人風格提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就在他人生事業如日方中的時候,他毅然宣佈隱退,跑到加拿大過新生活,留下來給我們的,就只有一張最激動人心的告別作―「風再起時」。
記得那時我在一間運動用品公司打暑期工,店長阿P是一位剛滿廿歲、滿有自信和工作能力但不苟言笑的女生。最初的時候,我是很怕她的,最怕是與她被編在同一更。尤其是怕與她「收夜」(售貨員一般是輪班制,早上十時至下午六時的叫「收早」;下午二時至晚上十時的叫「收夜」。)最初幾次跟阿P「收夜」簡直令人受罪,我想當時自己是一個多言的少年,我無法想像晚上四個小時對著一個木納無語的姊姊,話匣子無論如何也無法順利打開,怎麼辦?就是靠一張張國榮「風再起時」的黑膠唱片,老實說,老闆娘是一個沒有品味得有點俗氣的少婦,有時聽見張國榮的勁歌必然眉頭緊扣,一般來說只要有老闆娘在的時候我們很有默契地只播點輕音樂,用以調劑她不穩定的情緒,但是,只要她快快樂樂地「收早」去打麻將,剩得我和阿P一起的時候,阿P就會反覆地聽「風再起時」,在張國榮的歌聲之間,這個木納的姊姊的臉上輕輕流露了一絲柔情、一絲紅暈、一絲嚮往。當張國榮的歌曲不斷重播的時候,我們很有默契地靜靜地享受,讓時優雅時激盪時溫柔時狂野時內歛時盡興的音符交織出張國榮的音樂領域,這個只屬於我和阿P的領域。漸漸,在張國榮的歌聲中,我們談得很起勁,她把因家庭經濟而被迫輟學的故事輕輕地、像訴說著別人的故事一般地告訴我,我則把自己對未來的憧憬與她分享。記得她好像曾經在張國榮溫柔的歌聲中拍著我的肩膀,預告我將是個很有器用的孩子。多年後的今天,阿P早為人母,有天我們在餐廳偶然遇上,她問到我的近況,並堅持要了我的名片;她拿著我的名片讀起了我的職銜,很得意地說她本來就很有眼光,不是嗎?
我們成長於八十年代的一群,或多或少都曾在某個五月或六月的晚上,徹夜未眠留守在收音機或電視機旁邊,傾聽一些來自北京天安門廣場的消息。老寶說,那時的我根本無法掌握所謂的政治事件,民主自由的訴求對於我來說只是非常呆板的口號而已,除此以外我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但是,我們被當時整個社會的氛圍深深的搖撼著,腦海裡面幻想著的只是一些浪漫化和理想化的景象。記得那時我們一班同學已經沒有甚麼讀書的心情,心頭無端的被壓得非常沉重。我在晚上夜闌人靜時一面傾聽著張國榮的歌曲,一面讓電視重複地播放著對於我沒有甚麼意義的畫面,還有學著學兄學姊寫一點慷慨悲壯的詩篇,準備或許在某天學校的集會上誦讀的那種類型。那無聲的畫面現在想起來已經非常模糊,更無法想像究竟自己為甚麼會寫詩,究竟當時自己寫了些甚麼,現在已經連一點概念也沒有,難怪有人曾經說過八十年代的年青人總會嘗試寫一點詩,就連一向詩厭詩的我也不例外,唯一讓我記起的,只有張國榮的美妙歌聲來了。
在八十年代的最一年,我模模糊糊經歷了人生必經的所謂的初戀的階段,如果現在問我初戀的滋味怎樣,我實在說不上來,反正都是突然有一天對班上其中一位女生MI產生了一份很獨特的感覺,看到她的臉龐心兒就卜卜地跳,而自己的臉也微微發燙,很想找個機會跟她說話,卻又在她面前就算連一聲問好也好不容易才說得出來,一副呆子的模樣,還有閒時躲在家裡拼命地給她寫情信,甚麼你的微笑點亮了我的人生,你的說話像鶯歌燕語之類肉麻老套甚至噁心的句子,看了連自己都不堪入目,於是只好偷偷地放在抽屜的深處,發誓怎樣也不讓它們重見天日。八十年代的初戀故事總是有著一定的情節,我喜歡了她,她卻不喜歡自己,她喜歡了比自己樣貌更英俊成績更好做事更能幹的班長,而我呢,只有非常傷心非常懊惱非常憂鬱,總好像全世界都虧欠了自己……在這個時候,我就只有聽著張國榮的怨曲寫著屬於年青的心的詩,要命的,為甚麼那個時候總是要寫詩。初戀故事發展到這裡總是會有個異性朋友忽然在你身邊出現,而且總是會談得異常投緣,而且你會把心裡對暗戀對象的一切感覺毫無保留地向她傾訴,她又會靜靜地聆聽你的心聲……當然我的初戀故事同樣出現了這樣的一個人物―RI,RI就是一個非常願意聆聽我的傾訴、非常喜歡聽張國榮的歌曲與及喜歡讀我的詩的女生,唯一不夠完美的就是她沒有讓我心動的臉龐而已。
多少以後,張國榮死了。
他的死,殘酷地宣告了我們成長於八十年代的對於少年的夢破了,某個程度上意味著我們已經不再年青了,我們不能再好像以前一樣任性了,因為成長起來的不能再替自己尋找錯誤的藉口,不能再以少不更事來推卸責任。由衷地說,我實在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如果可以的話,我寧願一直活在回憶之中,八十年代的日子無論從那一個角度回憶起來總是非常令我懷念,我在那時真的快樂過,真的傷痛過,真的笑過,真的哭過,曾經跟同學因為一些小事狠狠的打架,曾經在學界籃球賽上代表學校射入關鍵的二分而反勝敵方並奪得了冠軍,曾經因MI寫過很多情信因她寫過很多詩因她與RI分享過多少內心深處的感覺……只有這樣回憶起來我方發覺得這樣才叫好好地生活,才叫做活得真實,比對起現在的只有上班下班工作再工作的沉悶的日子更有鮮活的生命的悸動,更能打動我的心。
可是,張國榮死了,意味著我的八十年代與現在的我的距離好比星星一樣遙不可及,我還有甚麼話可說呢?
八十年代裡,我第一次花錢買張國榮的黑膠唱片,我第一次對異性產生了獨特的感覺,我第一次從書店的角落買了一本張曼娟的小說,我第一次寫詩,我第一次喝得爛醉,我第一次夢遺,我第一次外宿,我第一次上街遊行,我第一次自瀆,我第一次拉著女生的手,我第一次寫了三萬字的小說,我第一次大喊政治口號,我第一次與女生接吻……數不盡的我人生最值懷念的第一次都是發生在八十年代裡。
可是,八十年代以後,一切都變了:阿P嫁人並生了可愛的小W;MI最後還是拋棄了英俊能幹成績優秀的班長跑到外國去留學而且入了籍嫁了人生了小孩過著想像得到非常愉快的生活;RI死了,在她大三的時候剛考了車牌GPA達到3.3獲得獎學金的同時患上了一種非常之罕有的血液病變而在全身器官壞死後非常可憐地離開了世界;而ZP成為了電影專欄評論人並求得一個大學教席不斷享受他的生活的樂趣與及向理想繼續努力追尋;而我呢,已經不再寫詩改寫一些非常嚴肅並非沉悶而且一定沒有愛情元素的小說和輕得有點過分的散文,正職就在母校擔任行政人員一職,過著非常刻板而且平淡的人生,只有快要出生的兒子總是讓我好像有一點期待而已。
我不得不承認,八十年代已經無聲無息地離我遠去,而且更是一去不復返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