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BIG & GREEN 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永續建築


書名:BIG & GREEN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永續建築
作者:威廉.麥康諾
出版:台灣木馬文化
日期:2005年8月

最近有關澳門的城市規劃藍圖正值社會的討論階段,市民開始關心自己城市的發展可謂是公民社會成熟的其中一項指標。近年大家看見澳門 “崛起”了一幢又一幢高聳入雲的摩天巨廈,也“生成”了一座又一座標奇立異的大型旅遊娛樂度假酒店。我們不禁會問,這些建築上的“龐然大物”,到底是否配合澳門這個小城的氣質,這些建築競相比拼,爭高比大,彼此風格有沒有作出協調,會不會令到我們這個城市變得怪模怪樣?更重要的是,這些“龐然大物”對於城市中的市民有沒有影響?飽覽無敵大海景的超高層超豪華住宅群容易出現“屏屏風效應”;大型娛樂場的金光璀璨和霓虹光影必然與光污染和浪費電力資源產生巨大的矛盾;還有土地資源緊拙缺乏足夠的綠化空間恐怕就會導致“熱島效應”……這些都是環境保護與城市發展必然產生的拉鋸和衝突。到底有沒有辦法解決呢?《BIG & GREEN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永續建築》一書可能給予我們一些參考的意見。

在上個世紀一些發達地區如美國,為了炫耀其經濟上的超凡成就,往往在城市建築中就以超高和宏偉作為核心理念,高聳入雲的商廈、宏偉豪華的建築就成為了上個世紀國際超級城市競爭攀比中的最重要的項目。但是這些建築嚴重破壞城市的生態,耗用龐大的電力資源,導致多項與環保抵觸的氣候效應,好像“屏風效應”和“熱島效應”的出現。但是這些價值取向已經不合時宜,尤其在“911襲擊”以後,世人開始反省這些超高層並且富有象徵性的“龐然大物”往往成為恐佈主義襲擊的優先對象,因為這些建築的“霸權”形象正好給恐佈主義實現“小蝦蟆吃掉大鯨魚”式的解權模式。於是,基於環保的考量,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永續發展”的理念深受公民主義分子的普遍認同,如何創造一個綠色城市,如何令建築與大自然和諧共生開始被放在全球的公民議題上,一下子就廣為世人所關心。

全書分別就能源、空氣素質、綠化、水資源、廢棄物和都市規劃等多個方面去探討城市建築的永續性。一些“龐然大物”從前可能是資源最大的耗費者,也是環保工作最大的阻礙者,如今建築設計師要想辦法逆轉這些“龐然大物”的屬性,要讓它們成為一所“發電廠”,為大樓本身提供足夠的電力資源,最成功的例子莫過於是位於紐約時代廣場四號康泰納仕大樓;有些建築甚至可以利用本身的能源轉換的功能來自給自足外,更可以把剩餘的電力供應其所在的社區,好像“噴射機體育場”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至於建築物的綠化方案,這門技術早就發展到甚高水平,最典型的例子就在日本,東京的“熱島效應”非常厲害,但生態專家研發出建築立面的栽植技術,確保建築物至少四成以上的立面長滿植物,對於其散熱降溫、周圍環境的改善和根治“熱島效應”都有非常明顯的效果。而美國的福特汽車中心就充分貫徹了綠化的理念,堪稱典範。

二十一世紀我們所生活的社會生態,必須仰賴建築師與都市規劃者為建築與社區作出完善的決策;建築與社區之所以能持久,並非因為其堅固使然,而是因為其具有彈性。以往摩天大樓的聲名來自其不可侵犯的商業聖壇地位,然而綠色摩天大樓卻改弦易張,它們一定會較前者更為普及。綠色摩天大樓必須遵守永續性的建築與道德明訓,讓建築能同時造福生態安全與肩負社會責任。目前我們對參與式民主的渴求史無前例地迫切,而由於永續摩天大樓正是維繫經濟與公民重要活動的中心所在,因此可用來作為新世界秩序的倡導者,也可用來說明建築是符合公眾利益的社會手段。

當城市的規劃真的做到以人為本,永續發展就是我們城市的終極關懷。我們的城市未來將何去何從,繼續走現有的道路,抑或向哪個方向闖出一個新方向,怎樣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需要我們每一位市民都有份參與,因為澳門不是別人的,而是我們自家的城市。綠色的建築、永續的城市,到底是不是我們所嚮往的理想歸宿,相信就要考考澳門居民的智慧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