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街坊老店
作者:吳文正
出版:HULU Concept Limited
日期:2008年4月
香港跟澳門一水之隔,儘管兩個城市有很多不同之處,但至少老店的經營模式比較相近,閱讀香港老店的發展軌跡,相信澳門同行也必有同感。今天港澳超高層巨夏林立,新派建築好像成為了兩個城市的核心價值,棲身舊區的老店,給人的印象是亮起鵝黃的燈光,繼續努力地拼命綻放生命的餘輝,頑強地生存下去,告訴世人它們會挺到最後,直到真正可以說一聲“歷史任務”經已光榮地完成。
香港有位攝影家叫做程文正,他珍視舊物,努力為城市撰寫“歷史”。他成長於舊區,對那裡充滿感情。在他的回憶中“既有豆腐花、衣裳竹、省刀磨鉸剪的鏗鏘市井叫賣之聲,也有寒夜中的裹蒸粽、雲吞麵的熱氣騰騰,實實在在閃耀著我的童年生活。”童年的程文正,穿梭於老街窄巷,活躍於小本商店,積澱著一份濃郁的情懷。到了今天,那些小本經營的小店已經步入晚年,長年的經營,店主其實沒有賺到甚麼實質的經濟收益,反而是贏得一些“不可計算的人情和信賴”。店主與街坊所建立的已經不是簡單的商業關係,幾十年來孕育的是一段又中段誠摯的友誼。“一句關懷寒暄、一點友情折扣”,洋溢著的是一份平淡的溫馨。
位於中環的永和雜貨,賣的都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七十多歲的釗叔夫婦做到雜貨幾十年,人近晚年,抱著“做得幾來得幾耐”的心態,雜貨店已經人繼無人了。至於位於石硤尾的振豐隆米業,原本由年過七十但仍然健壯的陳老闆夫婦打理,多年來都是過著胼手胝足的艱苦生活,可是米鋪終於在2007年無聲地結業,程文正心生感慨:有關振豐隆的“一切都已成過去,幸好立此存照,以作紀念”,這可能是一眾老店“生老痛死”的必經階段。有些老店比較幸運,下一代願意接手,好像位於九龍城的源茂興記茶莊,那裡以秘制鐵觀音而海內聞名,原來店主劉老太已經退居幕後,由二子和么子繼承,兄弟同心,茶莊又有一番新景象,每逢大時大節,一家人都會抽空回到老店晚飯團聚,熱熱鬧鬧,充分體現了潮州人那一種“注重家庭倫理的傳統”。
香港老式店舖的貨品陳列方式有虛有實,空間的安排有其實用性,也展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方式,隱約覺察到當時在社會物質和科技的局限環境中,民間智慧的豐盈。吳文正近年走訪多間老店及街邊檔,過程發展成一系列文字、口述及影像的人類學導向研究;吳文正去年展覽“老店舖陳”是草根社區自我賦權的佐證,蘊含對失落社會空間的質疑及反省。《街坊老店》結集近百幅黑白照片,展露舊經濟社會“亂中有序”的街頭美學;吳文正關注民生百態,鏡頭下盡是小市民、社會小角色。這輯作品擁有日本巨匠導演小津安二郎東方美學中的靜態特色,包括仰角度拍攝、固定畫面構圖、人或物的相似形配置及主角正面入鏡等元素。攝影機作為冷靜或旁觀式的創作工具令藝術家意識到“無為的創作心境”,達到最有力的敘事方式;程文正鏡頭下那份無私更能讓觀眾感受店主那份閒逸、從容和自然,他們的眼神印記著時代變遷,閃爍出庶民活著的自尊。
一本《街坊老店》,包含的不止那幾十個小故事,而是足以代表港澳所有老店向社會發聲,城市不斷發展,人滿生活素質不斷得到改善,但是誰又去關心這些老店呢。倘若我們再次選擇無動於衷,港澳這些寶貴的文化遺就會漸漸消失在長長的歷史長期裡去,一去不復返了。
作者:吳文正
出版:HULU Concept Limited
日期:2008年4月
香港跟澳門一水之隔,儘管兩個城市有很多不同之處,但至少老店的經營模式比較相近,閱讀香港老店的發展軌跡,相信澳門同行也必有同感。今天港澳超高層巨夏林立,新派建築好像成為了兩個城市的核心價值,棲身舊區的老店,給人的印象是亮起鵝黃的燈光,繼續努力地拼命綻放生命的餘輝,頑強地生存下去,告訴世人它們會挺到最後,直到真正可以說一聲“歷史任務”經已光榮地完成。
香港有位攝影家叫做程文正,他珍視舊物,努力為城市撰寫“歷史”。他成長於舊區,對那裡充滿感情。在他的回憶中“既有豆腐花、衣裳竹、省刀磨鉸剪的鏗鏘市井叫賣之聲,也有寒夜中的裹蒸粽、雲吞麵的熱氣騰騰,實實在在閃耀著我的童年生活。”童年的程文正,穿梭於老街窄巷,活躍於小本商店,積澱著一份濃郁的情懷。到了今天,那些小本經營的小店已經步入晚年,長年的經營,店主其實沒有賺到甚麼實質的經濟收益,反而是贏得一些“不可計算的人情和信賴”。店主與街坊所建立的已經不是簡單的商業關係,幾十年來孕育的是一段又中段誠摯的友誼。“一句關懷寒暄、一點友情折扣”,洋溢著的是一份平淡的溫馨。
位於中環的永和雜貨,賣的都是“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七十多歲的釗叔夫婦做到雜貨幾十年,人近晚年,抱著“做得幾來得幾耐”的心態,雜貨店已經人繼無人了。至於位於石硤尾的振豐隆米業,原本由年過七十但仍然健壯的陳老闆夫婦打理,多年來都是過著胼手胝足的艱苦生活,可是米鋪終於在2007年無聲地結業,程文正心生感慨:有關振豐隆的“一切都已成過去,幸好立此存照,以作紀念”,這可能是一眾老店“生老痛死”的必經階段。有些老店比較幸運,下一代願意接手,好像位於九龍城的源茂興記茶莊,那裡以秘制鐵觀音而海內聞名,原來店主劉老太已經退居幕後,由二子和么子繼承,兄弟同心,茶莊又有一番新景象,每逢大時大節,一家人都會抽空回到老店晚飯團聚,熱熱鬧鬧,充分體現了潮州人那一種“注重家庭倫理的傳統”。
香港老式店舖的貨品陳列方式有虛有實,空間的安排有其實用性,也展露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生活方式,隱約覺察到當時在社會物質和科技的局限環境中,民間智慧的豐盈。吳文正近年走訪多間老店及街邊檔,過程發展成一系列文字、口述及影像的人類學導向研究;吳文正去年展覽“老店舖陳”是草根社區自我賦權的佐證,蘊含對失落社會空間的質疑及反省。《街坊老店》結集近百幅黑白照片,展露舊經濟社會“亂中有序”的街頭美學;吳文正關注民生百態,鏡頭下盡是小市民、社會小角色。這輯作品擁有日本巨匠導演小津安二郎東方美學中的靜態特色,包括仰角度拍攝、固定畫面構圖、人或物的相似形配置及主角正面入鏡等元素。攝影機作為冷靜或旁觀式的創作工具令藝術家意識到“無為的創作心境”,達到最有力的敘事方式;程文正鏡頭下那份無私更能讓觀眾感受店主那份閒逸、從容和自然,他們的眼神印記著時代變遷,閃爍出庶民活著的自尊。
一本《街坊老店》,包含的不止那幾十個小故事,而是足以代表港澳所有老店向社會發聲,城市不斷發展,人滿生活素質不斷得到改善,但是誰又去關心這些老店呢。倘若我們再次選擇無動於衷,港澳這些寶貴的文化遺就會漸漸消失在長長的歷史長期裡去,一去不復返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