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5日 星期二

水的反思


書名:水的反思
作者:李焯芬
出版:商務印書館
日期:2008年5月

倘若你身處太空,回望地球,你看到的會是甚麼呢?對,那不折不扣是一顆“藍地球”。地球超過四分三的面積是海洋,更重要的是,水是一切生命的泉源。沒有水,地球可能再沒有生命了,生命與水就此結下了不解之緣。除此以外,人類的文化也不能離開水,古代四大文明古國,哪一個國家沒有一條被稱為母親的河流呢。埃及的尼羅河、巴比倫的兩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的恆河、中國的黃河。母親河的泛濫,孕育出人類的智慧;而泛濫帶來的沃土,養活了千千萬萬的人類。

香港大學副校長李焯芬教授長期參與中國水利工程的建設,最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寫成一本通識小書-《水的反思》。書中沒有高深的數據,也沒有嚇人的學術名詞,只有簡潔鮮明的圖表,饒富趣味的插圖,以及平實易懂的文字敘述。李焯芬教授以一生治水的寶貴知識和經驗,提出了“建設節水型社會的藍圖,倡議要從人定勝天的思維,轉變為人天和諧的新思維”。《水的反思》以中國的水資源作為例子,提出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天人和諧共生作為核心價值,去解決中國水資源的四大難題:
1. 水資源短缺;
2. 洪澇災害頻繁;
3. 水土流失嚴重;
4. 水污染日益嚴重。

人們常以“地大物博”形容中國,但不講不知中國是個缺水大國。由於種種原因,中國缺水總量約為每年400億立方米。國家已經定立“控制需求、優先節水、多渠道開源”的用水國策,以“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以助解決難題。李焯芬教授提出國內的工業需要重整結構,改進節水技術,提高用水效率;而農業方面應更趨現代化,以高科技結合節水技術,提升用水效率;還要加強13億人的節水意識,減少人為浪費的情況,令人民珍惜得來不易的淡水資源;最後還要努力開源,引進雨水集蓄和廢水回收技術,提倡海水化淡和人造雨水的科學方法,以助增加中國的淡水資源。

大禹可能會有所反思,有所領悟:他從前採用的那種治水方法,可能已不足以應付今天的局面,他需要與時並進,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這也正是“大禹傳人”-當代水利工作者的共識。今天,水利工作已不再局限於修堤築壩工程,而是從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著手。我們要重建破壞了的植被,以減少水土流失和河流的泥沙;需要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讓大自然發揮自我修復能力;停止與水爭地,實行退田還江還湖,給洪水出路;更需要珍惜和節約用水,減少污染。換句話說,水利工作已從過去的“工程主導”,逐漸轉變成今天的“生態主導”,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追求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

前中國水利部部長汪恕誠認為,“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文明的搖籃,是生態系統的控制性要素,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資源”。如今中國以至世界的淡水資源匱乏,人類用水意識仍然偏低,而且經濟發展不斷苛索珍貴的水資源,長此下去,地球將會面臨嚴重的生態災難。節約用水,提高用水的效能,珍惜得來不易的淡水資源是我們值得持續不斷努力的課題呢!

沒有留言: